#每日新眼光 9月24日

#每日新眼光 9月24日
❤️哥林多後書4章1~6節
我大學重考過,在重考班的時候結交一位共患難的摯友,因為感情非常好,所以我也很認真想要把福音傳給他。每到用餐時間,我總是會開啟信仰的話題,他看起來好像也漸漸接受,還和我一起到教會參加過幾次活動。然而,上了大學以後,他竟然跑去信奇怪的宗教,還說他們的觀點正可解釋我和他討論過的信仰內容。要傳福音讓人信主,還真是難啊!

因為傳福音不容易成功,我就聽過基督徒這樣自我安慰說:那些不接受福音的人,是因為愚昧或「這世界的神明把他們的心眼弄瞎了」,無論如何都是他們的問題,因此不用在意自己傳福音的失敗。然而,這樣的觀念正確嗎?認真想一想,這世界的神明有比上帝大嗎?它有辦法遮蔽一個人的心,使上帝無法拯救那人嗎?

保羅在經文中提到人的不信,重點並不在說明傳福音的困難,而是點出「人不接受福音是他個人的問題」之想法,才是福音難以傳開的因素。換言之,傳福音根本不困難。不過,若傳福音不難,為何還是有人不信呢?這就要探討,人為何會相信耶穌呢?馬丁路德在《小問答》(Small Catechism)中提到,是聖靈使我們充滿信心:「我相信,我無法靠自己的理解或努力來相信我主耶穌基督,或到祂那裡去。但聖靈藉著福音呼召我,用祂的恩賜光照我,使我成聖,保守我走在真道上。」這正呼應保羅所說的,那位用光照我們內心的上帝,使我們認識上帝的榮耀。保羅鼓勵我們認真傳福音,專注在傳福音這件事就好,因為那是我們的使命;至於一個人信或不信,並不是我們應該在意的事,因為那是出自上帝的光照。

事隔多年後,當我開始當傳道師不久,重考班的摯友又跟我聯絡上,我們聊起過去一起努力讀書的日子,也談到這幾年的生活變化。突然間,他對我說:「我信主了,很感謝你當年把福音傳給我。」接著,他分享自己後來到美國一家知名的科技公司工作,並述說上帝如何帶領他、拯救他的生命。我聽了非常感動。我知道,像他這麼聰明、優秀的人,我的口才是無法說服他的。然而,在聖靈的帶領與光照下,沒有任何事物能阻擋上帝對他的拯救。

我們要明白,若一個人信主是來自聖靈的光照,就不該責備別人不接受福音,而是反省我們願意花多少時間為對方禱告,求上帝親自感動他。

⭕默想:我願意花多少時間為未信主的朋友與家人禱告?

⭕祈禱:天父!求祢顧念我未信主的親友,願聖靈親自感動他們,使他們深知祢愛他們,願意成為祢的兒女。奉主名求,阿們!

⭕圖:臺灣中部第一間教堂—大社教會,設教100週年重建,1971 年10月25日獻堂。
1871年 9月24日李庥牧師設立大社教會
1867年,英國商人必麒麟(W. A. Pickering)到大社(今台中神岡的大社)購買樟腦,與大社原住民熟識,並與通事潘國恩交往。大社族人到府城(今台南)常投宿必麒麟洋行,生病則到長老教會的馬雅各醫生所主持的舊樓醫館診治,因此有機會聽到基督福音。必麒麟又請兩位大社原住民替他送信,來往於北路與府城之間,他們將新約、養心神詩及英國傳教士在府城醫療傳教的訊息帶回大社。1870年9月,埔里社烏牛欄(今南投埔里)人潘開山(武干)受重傷醫治無效,往外求醫,路經大社得知府城馬雅各醫術高明,乃前來就醫,不但醫好病痛且得到道理,會聖詩,回到社內,將所聽到的福音加以傳播。
1871年,馬雅各醫生得到牛眠山(今南投埔里)有基督徒聚會的消息,乃派傳道師前往埔社。同年1871年 9月24日,李庥牧師(Rev. Hugh Ritchie,1840-1879)到大社,為數名巴宰族施洗入教,設立大社教會,為臺灣中部最早的教會。

❤️ https://page.line.me/chelamchurch