#每日新眼光 9月23日
#每日新眼光 9月23日
❤️哥林多後書3章12~18節
以前讀書時代,社團活動參加得很積極,常進出學校的課外活動組。我們很多社團的人常泡在那邊談天說地,偶爾也會和課外活動組的老師們聊起來。某次,一位老師突然問我是不是基督徒?我很好奇老師怎麼會這麼問?老師就用他習慣的用語說:「因為你有特別的『氣場』。」這對我來說是一個提醒,雖然基督徒不會用「氣場」來形容人的特質,但值得思考的是:一個真正的基督徒,生命是否真的與別人不一樣?如果是,會是哪裡不一樣?其實,保羅也說到,基督徒與別人確實有不同之處。
雖然同樣相信上帝,保羅認為,基督徒比其他沒有信耶穌的猶太人更有盼望與勇氣。舊約時代的人並非信仰不好,也不是沒有上帝神聖的光輝,只是就如摩西所領受的光輝一樣,那臉上的榮光會漸漸褪色,並非永久的。然而,相信耶穌的基督徒,聖靈會內住在我們內心,從心底得到自由,並在臉上映出上帝的榮光。因為這榮光是從內心深處的聖靈發出來的,就不會像摩西所領受的光輝會漸漸褪色;只要聖靈同在,榮光就會一直保持。
基督徒常說:「相信耶穌,生命就會得到改變。」基督徒生命的改變,就在於聖靈帶來的自由與更新。不過,人的老我與舊有文化常會對抗這樣的更新,使我們誤以為這榮光會褪色,以致又回到錯誤的生命價值觀。我們不能被這錯誤的思想欺騙!成為基督徒之後,聖靈就住在我們內心,只要倚靠聖靈,時常活在主裡,我們就會具有盼望與勇氣,能夠勝過罪惡與老我,生命得著更新。
有位牧師曾經想離開教會,因為他看見自己牧會的失敗,就算自己再怎麼努力,信徒的生命依舊沒改變,以致他懷疑自己是否適合牧會?然而,就在他幾乎要放棄的時候,他看見教會一位老姊妹的生命發生巨大的翻轉。那位老姊妹是大家公認難以相處的人,常常與別人發生衝突,不只跟教會內的人衝突,也和她的左鄰右舍不合。不禁讓人懷疑,她到底是不是基督徒?然而,就在一個禮拜之間,當她再次來教會聚會時,臉上充滿榮光,待人親切又溫柔。牧師很好奇,一個禮拜之間到底發生了什麼事?一問之下才知道,她在禱告中經歷了聖靈充滿。原來,聖靈充滿的特徵不在於外顯的現象,而是生命的改變。若我們期待生命改變,那就放手讓聖靈帶領我們,讓我們活出真自由的生命。
⭕默想:我是否相信,倚靠住在我內心的聖靈,可以得到生命的改變?
⭕祈禱:主啊!幫助我順服祢的帶領,願聖靈充滿我,使我的生命得到真正的改變。奉主名求,阿們!
❤️圖:蘭菲爾(Jeremy Lanphier)
1857年9月23日,紐約市商人蘭菲爾(Jeremy Lanphier)帶領的午餐祈禱會中,聖靈大大動工,祈禱會從平時6個人劇增至每天4千人。火熱的祈禱會從從一城到另一城,遍及全美國,教堂及公共場所聚滿了祈禱的人,大量美國民眾明顯地轉向上帝。當時有一位年輕的牧師臨終前的一句話「興起盡忠為耶穌」,成了這次大復興的標語。著名的詩歌《興起盡忠為耶穌》(Stand Up for Jesus),就是1858年在賓州費城牧會的杜菲德(George Duffield)根據這句話寫的。有人估計,美國1858那一年內重生得救的人數達到50萬人。北美宣教史稱為「第三次大覺醒」(The Third Great Awakening)。
前二次的大覺醒,在發生在18和19世紀,愛德華滋(Jonathan Edwards)、懷特菲(George Whitefield)、芬尼(Charles Finney)、慕迪(D. L. Moody)等人領導的時期。這兩次復興的共同點是:信徒認真讀經,信息簡單易懂,真誠的敬拜,存敬畏的心傾聽。聚會常連續幾天幾夜,極多的人當場認罪悔改痛哭,表現出得救的欣喜。《奇異恩典》這首流傳長遠的詩歌,歌詞寫出了英國18世紀末大復興的信息,歌譜的旋律則明顯代表了美國大覺醒運動的風格。這兩次大覺醒運動的果效,對今日的美國教會仍然有相當的影響力;而18到19世紀的美國,正面臨獨立戰爭和南北戰爭前後社會文化的融合與開拓;兩次大覺醒運動的信息和清教徒思想,都成為美國主流文化很重要的一部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