#每日新眼光 9月21日
#每日新眼光 9月21日
⭕哥林多後書2章12~17節
美國某巨型教會(megachurch)的牧者曾在講台上做見證,說自己如何在飛機上因為羞辱非裔女性而被告,最後請到厲害的律師為她打贏官司,她感謝「正向思考」和上帝的大能,使她凡事得勝。諷刺的是,台下許多非裔信徒也為牧師官司打贏而鼓掌高喊「哈利路亞」。在聖經教導中,基督信仰是為公義而發聲,凡相信祂的人,在各種生命歷程都能經歷上帝同在。曾幾何時,信仰卻變成成功神學的附庸,信仰本質逐漸消逝,教會不再談悔改和生命成長,只述說如何得豐盛與成功,根本就是失控的正向思考。
不過,這種追求成功的現象並非今天的教會才有,在保羅時代也曾發生。不論今昔,許多人把基督信仰打造成一種商品,標榜信耶穌的各種好處;他們用花言巧語說著似是而非的神學,但背後目的其實是為了得到名聲、地位,或賺取錢財。在他們的觀點中,上帝似乎只是帶來健康、平安與成功的搖錢樹。說白一點,他們要的是阿拉丁神燈,只要自己的行為符合某些條件就能觸發神蹟。但保羅強調的恰恰相反,他認為基督徒只是基督的奴僕,傳福音並不是為了名聲與金錢,把福音如同商品般販賣。基督徒傳福音,是因為耶穌基督要我們忠實宣講祂的話語。
真實的基督信仰不會避重就輕,既有豐盛與榮耀,也會有苦難與悔改。因此保羅說,這福音對不接受的人而言,就如「致死的臭氣」,對真實的基督徒來說卻是「生命的香氣」(16節)。我們或許也有類似經驗,就是有些人對某些信仰的道理根本不接受或覺得荒唐,但對明白其中意義的人來說,那些道理卻是很有價值的,因此他們會謙卑地活出這樣的信仰道理。
我過去成長的教會並不重視社會公義,加上父親是「特會族」,因此當時認為信仰只是拯救人的靈魂,以神蹟讓人覺得上帝是真實的而已。那時,我對長老教會上街頭抗議很不以為然,對我來說,那就像「致死的臭氣」。直到讀神學院時,了解不同的靈恩派,看見信徒在禱告與深刻悔改中經歷國家的改變,才曉得真正的復興是讓上帝在整個國家掌權。我頓時明白,過去那些上街頭的教會反而是忠實宣講福音,談的是國家的悔改、全人的改變。這樣的福音,不只是祈求自己將來的永生,更是為國家的錯誤認罪。基督徒的使命,正是見證上帝公義的信息,散播生命的香氣。
⭕默想:我信耶穌是為了自己能得好處,還是看見別人生命的需要?
⭕祈禱:主耶穌,求祢幫助我,使我願意將生命的香氣分享出去,使人人都能經驗信仰的美好。奉祢的名求,阿們!
⭕圖:余饒理(George Ede)
1885年9月21日,即光緒11年8月13日,「長老教中學」(Presbyter Middle School,今台南長榮中學前身)開辦,首任校長為余饒理(George Ede)。余饒理畢業於蘇格蘭愛丁堡師範學院,受訓成為教育家。1883年12月23日,受英國長老教會派遣,余饒理偕同妻子余安妮來台從事宣教工作。他在台南學習台語,並成為第一位負責教育工作的宣教士。來台數月後,因羅馬字易於使用與學習,他便已精通台語,並在台南神學院教導學生讀寫白話字。
⭕【民視台灣學堂】這些人這些事: 創辦長榮中學的余饒理牧師 (一) 2018.3.5—盧俊義
https://youtu.be/YK_7sAeCZ3c
⭕ https://page.line.me/chelamchurch