#每日新眼光 9月19日

#每日新眼光 9月19日
⭕哥林多後書1章12~22節
金凱瑞主演的電影《沒問題先生》,一如往常有其個人風格的幽默,又有發人省思的內容。主角原是凡事找藉口拒絕的上班族,因為上了一場講座,講員要求他對任何事都要說YES,不可拒絕,人生將因此改變。果然,當他凡事說YES,好運不斷。然而,當他的女朋友發現他只會說YES,認為他只是不得不說YES,並非真心愛她。當女友叫他滾開時,他還真的乖乖照做。

雖然這個故事有點荒謬,但真實生活中,許多人也常有類似行為,對內心慾望說YES,而做出違背本意與良心的事。保羅原本預定前往馬其頓時,計畫先經過哥林多,回來時再去一次,後來卻沒成行。為此,他被哥林多的信徒誤會,認為他是因私慾而三心二意地改變行程,並非真的想要到哥林多拜訪他們。保羅在信中解釋,他並不是隨便對任何事說YES,而是只對上帝說YES。他說,他的行動是出於上帝的恩典,他的改變也是順著上帝的心意;上帝的屬性並非游移不定,因此受福音影響的人也是這樣,不會三心二意,所做的決定一定是發自內心地跟隨上帝。

然而,在現實生活中,照決定而行或改變決定,都要很謹慎。我們需仔細檢視內心的動機,而不是隨便一句「我沒有感動」,就拒絕原來的事工或不承擔責任。我們停止原來的事工,究竟是因自己的軟弱、害怕、推卸責任?還是我們真實順從上帝而改變計畫?我們的計畫不能順著自己的喜好,而要以上帝的心意和福音為中心思考。改變,是因著福音而改變;不改變,也是因著福音而堅持。

筆者擔任傳道師時,曾在事工規劃上欠缺縝密思考、沒有認真尋求上帝的心意,最後改變原本的事工。當時所牧養的鄉下教會資源缺乏,我們的兒童主日學幾乎沒有同工,也沒有學生。因此,當有一間較大型的教會邀請每週末帶孩童去他們那裡一起活動時,我很快就答應了。一開始成效不錯,但半年之後人數驟減。我在禱告中求問上帝,到底問題出在哪裡?上帝讓我看見,羊群需要自己的教會陪伴與關懷,否則信仰無法生根。上帝要我們改變原本的事工,當我們順著上帝的心意,便真實看見孩子們的改變與成長。

一個人對所犯的錯誤,究竟是採取辯解或承認疏失,關鍵在於他是以福音為中心,還是以自我為中心。願我們順著上帝的心意而改變,而非順著自己的想法執意不改。

⭕默想:我上一次承認自己的決定失敗是何時?我願為上帝而改變嗎?

⭕祈禱:親愛的上帝,求祢賜我謙卑的心,讓我順服祢的帶領,發現錯誤時能做出改變的正確決定。奉主名求,阿們!

⭕圖:1871年9月19日馬偕封立牧師。
多倫多中會依照總會的指示,於9月19日禮拜二安排我的封牧及遣派事宜。我當天下午在中會面前陳述我的「宣教」。當天晚上,在Gould Streel教會舉行封牧典禮。目前在溫尼伯市(Winnipeg),擔任Manitoba學院校長的金牧師(Rev. John M. King, D.D.)當時用「祂的名字將永遠存在」(His name shall endure forever)的題目講道。當晚坐在我旁邊的,是另一位聖職的候選人伯來斯(George Bryce) 1。他被派往加拿大中部Manitoba教區擔任宣教及教育方面的工作。伯來斯博士在教會的工作上曾有卓越的成就,並且是加拿大傑出的教育家及作者。那天晚上.我們一起站在中會議長Pringle。牧師面前,一起跪下,並受「中會牧師們按手在我們身上」,一起接受傳道工作,並被派遣到各自的場所,他往新開發的西方,我往古老的東方。國外宣教委員會召集人從渥太華趕來,將「任務」交給我。我的同伴也一樣,由目前在Dundas牧會有Laing牧師,以國內宣教委員會的名義賦予任務。演講者皆認為這是一個代表著國內外宣教工作向前邁進的重要時刻。他們並呼籲要為聯合的目標和利益而努力,因為教會工作是一體的,若相互衝突則會帶來災難。
⭕摘自《福爾摩沙的紀事》第3章 多倫多到淡水 Toronto to Tamsui

100008台北濟南教會/台北市中山南路3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