#每日新眼光 9月15日
#每日新眼光 9月15日
耶利米哀歌3章43~66節
耶利米是一位真性情的先知,常為了自己所愛的國家和同胞心碎流淚,而被稱為「淚眼的先知」。他同時是一位愛生氣的先知,從他的言論就能感受到他的憤怒。仔細看著耶利米所說的一字一句,不僅犀利,更是激烈,頗有愛恨分明、願意隨時壯烈犧牲的氣勢。忠實講真話的耶利米,注定是不受歡迎的先知,因為人總是愛聽好話,這位不懂得人情世故的先知,絕對是被討厭的對象。
沒有人喜歡被指出自己的罪,當然也不喜歡聽見審判的信息。但這些事,耶利米通通做到了,而且非常徹底。想像一下,這些文字針對的對象就是我們,我們肯定覺得非常刺耳,更遑論自認為上帝選民的以色列人。不過即便要付上代價,耶利米仍忠實傳達上主的信息。雖然講完信息的結果,是要面對外在各種危險、反對、羞辱和陷害,以及個人內心的失望、沮喪和孤獨,甚至遭受牢獄之災,但這一切都無法改變他的心志,他始終忠於上主並勇敢回應。
以此角度來看今日的經文,更有一種立體畫面活生生地展現在我們面前。如果耶利米就活在我們的時代,我們怎麼回應他呢?當先知大聲疾呼我們的罪惡、談論我們的處境,宣告上主的審判,我們是否同樣無動於衷呢?從社會現象來看,當校園霸凌、職場性騷擾事件層出不窮,當事件被媒體曝光,第一時間被檢討和指責的,往往是勇於站出來的被害者而非加害者。民眾不願探究真相的結果,導致罪惡更猖狂。這也突顯一個事實,說真話反而會被討厭。人們的回應通常是不作反省、息事寧人、當作沒發生什麼事。我們往往不喜歡說真話的人,因他戳破我們所躲藏、安於現狀的泡泡。
今天,先知耶利米邀請我們從僵化的信仰走出來,不再讓自己的心靈沉睡,開始學習作一位真實不虛假、願意聆聽真話、懂得反省悔改的基督徒。甚至,我們被呼召成為一位會因著信仰良心,在教會和社會都不怕被人討厭,有「會得罪人」的覺悟,敢於挖掘真相並說出真話的「先知」。這同時意謂,我們需要相當大的決心和勇氣,需要有智慧辨別謊言,並且不沉迷於阿諛奉承的話。忠心回應上主的呼召,絕不如想像中輕鬆和美好,我們需要祈求上主賜給我們勇氣,回應上主的呼召,成為一位忠實的人。
⭕默想:當我遇見說真話的人,是否願意謙卑聆聽?我是否願意成為忠實且勇敢說出真話的人?
⭕祈禱:親愛的上主,願祢幫助我成為忠實的人,謙卑聆聽不同意見,也賜給我勇氣,成為負責任、說出真話的人,憑藉信仰的良心,行出合乎祢旨意的言行。奉主耶穌的名祈求,阿們。
⭕圖:偕牧師娘~張聰明
⭕1925年9月15日偕牧師娘(張聰明)病逝於台北,享年65歲。
張聰明女士,係北部首位女信徒陳塔嫂的養孫媳。原名蔥仔是五股坑張忠與愛氏夫婦之長女,屬噶瑪蘭族。幼時送給五股坑口的陳烏 、張氏夫婦為童養媳,蔥仔12歲時,與她匹配的對象不幸病逝。1873年馬偕博士在北部興建第一間禮拜堂五股坑教會後,開始招收12歲以上小孩到教堂學習羅馬字,蔥仔參加後開始會讀聖經,成績優良常得第一名並得獎學金。蔥仔在1878年2月3日受洗,偕牧師同時將她改名為聰明(與台語蔥仔同音)。 馬偕博士經學生陳雲騰作媒,徵得養祖母陳塔嫂及其家人同意後,於1878年5月27日在淡水英國領事館內由領事福證,一些親朋好友的祝福下完成了結婚大事。
1879年12月31日,馬偕夫婦帶著本年5月出生的長女偕瑪連出發返回加拿大,這是馬偕第一次返國述職,19歲的張聰明也成為臺灣首位出海展開環球之旅的女性。
張聰明與同時代之婦女一樣,未經戀愛即結婚,婚後追隨夫婿的傳教工作,不但讓馬偕博士打破了台灣漢人社會中對女性傳教的僵局,因夫人熟知本地風俗習慣,因此更能將聖經的含意清楚明白的表達出來。讓各地的婦女有機會參加聚會,也增加婦女接受教育的機會。聰明女士早年雖未受過正式教育,但是他非常聰明,婚後認真學習,不斷的自我成長,不但學會羅馬字,也會說英語,在牛津學堂開校時,她即是六位老師中唯一女性教師,是北部台灣一位本地籍的女宣教師。
⭕ https://page.line.me/chelamchurch