#每日新眼光 8月31日
#每日新眼光 8月31日
❤️耶利米書41章1~18節
基大利是猶大亡國後被巴比倫王指派的總督,在國破家亡的處境,他被賦予責任管理殘留國內最底層的貧窮人民。基大利展現善意想保護遺留的同胞,因此當一群原本逃難的官員回來找他時,他向這群人保證說:「我要親自留在米斯巴;巴比倫人來的時候,我會作你們的代表。你們可收存酒、果子、橄欖油,留在你們所佔有的城鎮。」(耶利米書40章10節)他的話果然吸引一群逃亡各地的人回到猶大。這幅景象看起來似乎有一種家園將被重建的盼望,然而當眾人漸漸步入穩定的生活後,卻出現了殺機。
在一次接待餐會中,基大利被他款待的客人以實瑪利和10個跟班殺了,連同用餐的以色列人和在場的巴比倫軍人,全都慘遭殺害。諷刺的是,前不久另一名逃亡的猶大軍官約哈難才警告過基大利,要他小心以實瑪利,並請命將他除掉以免遺留禍患。基大利卻勸阻約哈難,認為他冤枉了以實瑪利。不料,約哈難的警告成真,基大利不僅葬送了生命,連國家復興的機會都被毀了。
從耶利米書的故事脈絡來看,這個以實瑪利就像上帝救贖計畫的破壞分子。上帝在猶大國破家亡下興起基大利來管理照顧餘民,只要人民順服祂管教的計畫,暫時降服在巴比倫手下,終有一天上帝會讓他們歸回重建。不料,以實瑪利把基大利殺死這件事,導致原本被留在米斯巴的人民全都變成人質。而以實瑪利自己的命運呢?當他逞凶洩恨之後,自己也被約哈難追殺,變成亡命之徒。
在生死存亡之際,個人和群體的利益之間,要拋下自己的想法、控制自己情緒、顧全大局並順服上帝,並非易事。以實瑪利這個逞凶鬥狠的傢伙,沒有瞻前顧後,沒有聆聽、尋求上帝的心意,而是被慫恿、順從血氣遂行殘暴、破壞,看看那個被他拋棄屍體所填滿的坑,彷彿情緒、仇恨的無底洞,雖然埋葬了滿坑的屍體,也無法將內在的仇恨、苦毒、憤怒給完全掩蓋。
教會發展的過程,難免會遇到類似的狀況。當教會領袖處心積慮、想方設法要幫助教會復興,有時卻遭受阻擋攻擊,反對者因不合己意就借題發揮,造謠生事扭曲事實,展開連番攻擊,導致領袖無力招架,渾身是傷,黯然離開,教會又陷入屬靈枯骨的墳墓裡,沒有活力、沒有盼望。這絕非上帝的心意。
⭕默想:上帝透過基大利和以實瑪利帶給我怎樣的新視野呢?
⭕祈禱:主啊!祢說祢來的目的是要使我們得生命,而且是豐豐富富的生命。求祢幫助我跳脫私慾的框架,單單為了滿足祢的心意,建構祢的國度而活。奉主的名禱告,阿們。
⭕1853年(清咸豐三年)賓威廉牧師將《The Pilgrim’s Progress》翻譯為《天路歷程》
⭕影片:《天路歷程》(電影版/中文字幕)
https://youtu.be/jTnlS0tiGXM
本仁約翰(John Bunyan,1628~1688)是英國清教徒時期的傳教者,亦是文學家。其著《天路歷程》(The Pilgrim´s Progress)是世界文學經典之一,是史上僅次於《聖經》的最暢銷的經典名著。他因不願遵奉英國國教會,亦不放棄傳教,而繫獄十多年。《天路歷程》是在獄中開始撰寫,直至1677年始刊行。本仁獲釋放後,就任貝德福浸信會牧師,牧會共18年其間一度再被捕(1673年王收回「信教寬容令」),經一段時間後再度獲釋。1688年8月31日安息,之前為了要去調解遠地一對父子的不和,騎馬旅行,遇大暴風雨,返途發燒,而不治。
《天路歷程》是靈程經驗的寓意文學。有一「墮落者」,逃出「毀滅之城」,遇十字架,而成了「基督徒」。一路訪尋「天城」,途中遇各種各色的人物(如,智仁勇、心慈、敬虔、無知、善殺、弱質……)、狀況(如失望泥沼、浮華世界、疑惑城等)、危險與各種考驗,戰勝魔王……到達快樂山與天城。
⭕ https://page.line.me/chelamchurch