#每日新眼光 8月27日
#每日新眼光 8月27日
❤️耶利米書37章1~21節
吹哨者(whistleblower)一詞,源自19世紀警察吹哨子示警的行為,後來演變成針對弊端向外界告發的行動者。「吹哨者行動」是揭發錯誤,使事情回到合乎法律或能以正確方式處置,這是做對的事。但是對吹哨者本身來說,揭弊也有相當大風險,有時可能使其卻步。今日許多歐美國家有吹哨人保護政策,可保護勇於揭弊者,讓不法案件無法躲藏,也讓社會有正向循環。要當吹哨者並不容易,他需要有面對惡勢力的勇氣,不畏強權的威脅,堅定承擔責任,使事情得以朝正確方向進行。2019年底,中國醫師李文亮對新冠病毒發出警訊,卻被中國政府指稱造謠,要求他簽訓誡書。這位吹哨者最後染疫病逝,卻也喚起世人對武漢肺炎的正視。
先知是上帝的代言人,負責傳達上帝的話語給人。但有時候,人會因為軟弱,明知自己錯了,卻不願接受先知的話。若這些人擁有強權,更可能對先知做出不當行為。昔日先知常當吹哨者,不同於今日,他們沒有健全的保護網可保護他們,但他們倚靠的是全能的上帝,所以即使面對各種困難,他們也不會放棄自己的任務。先知耶利米說,西底家王必被交在巴比倫手中,他傳達上帝的話語,預言猶大的滅亡。那時,他即使被關在監獄,仍勇敢傳達上帝審判的信息,這就是不懼怕人的強權,單單對上帝忠心的典範。
西底家王是一個優柔寡斷的人,當他直接與耶利米接觸時,心裡還是想聽聽看上帝會怎麼說。不過,西底家不敢讓首領及臣僕知道,因而私底下問耶利米,這也顯現他懦弱的個性。西底家王盼望上帝會改變原有的審判,也期盼耶利米會對他說一點好話,沒想到這位先知耶利米是上帝忠實的僕人,即使是已經被關在監裡了,並不會因為這樣就改變他的態度。耶利米依然不畏強權,堅守崗位,確實地傳達上帝的旨意。
環視我們的社會,弱肉強食或權力、金錢至上的不公義景況屢見不鮮,耶利米給我們的榜樣是不畏強權,堅守崗位,持續做上帝所交代的事。這對我們來說是一項挑戰,面對這樣的呼召和提醒,你我是否也願意學習像耶利米一樣,勇敢承擔和付出行動呢?
⭕默想:耶利米在艱困的環境中,依然不畏強權,堅守崗位。我是否有這樣的勇氣來揭發周遭不公義的事情呢?而當有人對我發出勸告的聲音,我是否願意接納呢?
⭕祈禱:親愛的天父,求祢憐憫我的軟弱,不叫我在罪惡中沉淪而離開祢,讓我可以明白祢的話語,行出合祢心意的行動。奉主耶穌的名禱告,阿們!
⭕圖:1765年的「主護村」
⭕1727 年8月27日,Herrnhut(主護村)持續百年二十四小時不間斷祈禱。
古歐洲的摩爾維亞和波希米亞(古中歐地名,占據了古捷克地區西部2/3區域。現位於捷克中西部地區),是奧地利(Austrian)帝國西北的兩個省份,與德國的薩克森(Saxony)相鄰。第七、八世紀時,當地的人先後從希臘教會和羅馬教會得著福音,十五世紀初葉,當時羅馬教廷,教士奢侈貪婪、教會虛偽腐敗,波希米亞改教領袖約翰胡司(John Huss)展開了一波改革行動,胡司因傳講福音而被當時的羅馬教會處火刑殉道(1415年),此地從此變成逼迫聖徒,令人畏懼的地方,當時仍然忠於福音的人需經常躲避逼迫,他們一度聚集在波希米亞東北部肯瓦(Kurlwald)山谷中的一個村莊裏,度過一段比較平安的生活。到了1457年,這群被稱為「基督之律法的弟兄們」建立了教會,人稱「聯合弟兄會」(United Brothren)。
1722年,歐州史上版圖最大的顯赫王朝哈布斯堡(habsburg)攝政要求這群新教徒加入天主教,由於不願放棄新教信仰而遭逼迫,此時弟兄們已經過長達幾世紀的逼迫,許多人用他們的血,印證了所作的見證。他們遭監禁、受苦待、被充軍,不得不拋家別鄉,離開故土,於是摩拉維亞弟兄會的領袖大衛(Christian David)就為他們尋找避難的地方。
大衛遇見德國薩克森侯國的親岑多夫伯爵(Nicolaus Ludwig Zinzendorf),就請求伯爵讓他們可以在他的土地上避避風頭,伯爵不顧家族的反對,歡迎這群逃亡者,於是大衛從摩拉維亞帶領第一批十位避難的人,六月到達伯爵在德國薩克森的土地上。經過多次往返接送,他陸續帶領那些願意撇下一切的人出來,不久就有二百餘人在此住下。親岑多夫安排他們居住的村莊,名叫「主的守護所」(Herrnhut,或稱主護村),位於赫特堡(Hutberg)山腳下,距伯特鐸夫(Berthelsdorf)約一英里遠。他們用這名稱,有雙重的意思:一是主守護他們,另外則是他們守望祈禱,等候主的帶領,作他們的保障。
摩拉維亞流傳千古的大復興,起因於九個小女孩;曾經歷過這次聖靈洗禮的弟兄姊妹卻沒有一個人說得清楚1727年8月13日究竟發生了什麼事?他們只說「我們不知道那是在天堂裡,或是仍在人間」。那天過後,一個意念臨到一些弟兄姊妹心中,他們覺得有必要撥出固定的時間來祈禱。二十四位弟兄和二十四位姊妹聚集,推動從午夜到午夜的二十四小時不間斷禱告,每天日夜二十四班,每班一小時輪流祈禱,由大家抽籤決定班次。
8月27日,這個新計劃開始實行。很快地就有更多人加入這個代禱陣容,人數因此增加為七十七位,甚至有些靈性痛悔的孩童中,也自動展開類似的計劃。不分男童或女童都同樣感受到一股強烈祈禱的渴望,聽著孩子們的祈禱你能不深為感動簡直是不可能的。這些代禱者每周聚會一次,聽取特別需要在主前代求並記念的事項。
這始於1727年的祈禱會,其後延續了一百年。這祈禱到後來帶出宣教行動,就是把基督的救恩傳揚給異教徒,三十三年之久,親岑多夫親自監督一個全球性的宣教組織,他們到丹麥向維京人傳、到西印度群島向黑人傳、到極北的格陵蘭向愛斯基摩人傳、到聖多馬島向黑奴傳、又到蘇里南、非洲黃金海岸、南非、到北美的印地安人中、到南美的牙買加,甚至後來由約翰衛斯理、懷特腓所帶動影響英美的大覺醒,也深受摩拉維亞弟兄們的影響。
? https://page.line.me/chelamchurch