相關經文

#每日新眼光 8月3日

#每日新眼光 8月3日
❤️耶利米書14章1~22節
閱讀今天的經文,讓我想到2012年8月蘇拉颱風造成的災害。當時我隨丈夫夠尚‧優耀牧師到秀林鄉和中社區協助救災,看著被土石流淹沒的街道和部落宛如經過戰爭的摧殘,那情景至今還深深烙印在心中!就如今天的經文,所看到的都是以色列的悲哀。因為乾旱成災的困境,人民躺在地上哀號求助;終究盼不到雨的農夫,只能望著天失望;田野無水又無草,動物也只能四散而去。

以色列民向上主祈求憐憫,說:「上主啊,即使我們的罪指控我們,求祢仍然照祢的諾言幫助我們。我們一再離棄祢;我們得罪了祢。祢是以色列唯一的希望,是我們遭難時的救主。在我們中間,祢為何像陌生人?像過路旅客一早就走?為何祢像毫無戒備的人,像無能為力的戰士?然而,上主啊,祢的確與我們同在!我們是祢的子民;求祢不要棄絕我們。」(耶利米書14章7~9節) 然而,他們的禱告沒有被上主接納,因為他們的禱告充滿埋怨,並非真心悔改。因此,上主厭惡他們,且記住他們的過錯,決意要懲罰他們的罪行。

這段經文也提醒我們反思,我們的禱告是否只是嘴脣動一動,應付了事的禱告?我們的禱告是為了尋求上主的心意,還是為了自己的好處?如果我們的禱告只是形式化,上主會對我們說:「即使你們禁食禱告,我也不聽你們的哀求;即使你們設計多麼精采的禮拜儀式,我也不接受。」弟兄姊妹,祂看透我們的心思意念,明白我們所思所想的一切,所以我們要時常反省自己的所作所為!

當耶利米看到同胞遭遇的慘狀,第一時間就起來替他們祈求上主的憐憫和赦免,甚至承認過去祖先所犯的過錯。這使我想起舊約的信仰偉人,他們常為人民的罪禱告,祈求上主的饒恕。出埃及記32章11~13節、32節記載,摩西要用自己的生命換取上主對以色列的赦免。這些經文也時常提醒我,要時常為族人禱告,祈求聖靈賜我好牧人的心腸,也提高我對一切事物變化的敏感度。

弟兄姊妹,我們的盼望在於上主,世界唯一的盼望也在於祂,社會和國家的盼望在於你我的守望禱告。

⭕默想:我如何向人宣告主上帝是台灣唯一的盼望?我如何站在教會的破口守望禱告?

⭕祈禱:親愛的主,謝謝祢成為我個人的救主,讓我在這一生中可以依靠仰望祢的救贖。求祢時刻提醒我,使我更明白生命的主宰是祢。我要時常謙卑來到祢面前,誠心向祢禱告,尋求祢的面。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,阿們。

⭕圖:巴克禮牧師主持白話字新約翻譯。
⭕1915年8月3日巴克禮牧師攜帶改譯的羅馬字台灣話新約聖經前往日本橫濱付印。
巴克禮牧師(Rev. Thomas Barclay)在1873年(明治六年)由英國來到廈門,1875年6月5日搭船抵達台灣打狗(高雄),暫居旗後,向李庥(Rev. Hugh Ritchie)學習傳教。當時在台灣已經有羅馬字聖經,那是大約一百年前翻譯的漢文聖經,再轉譯為台灣話的聖經。但是從原文翻譯聖經時,已經有不少的誤譯;再加上從漢文轉譯為羅馬字時又增加不少錯誤,所以當時在臺灣採用的羅馬字聖經,是與原文聖經的意義相差很遠。
1884年(明治十七年)法國軍艦進攻台灣,駐在台灣的宣教師都順從領事的忠告,暫時往廈門避難。如此駐在台灣的宣教師,能夠一起聚集;這是一個難得的機會,就舉行宣教師會議,決定改譯聖經。恰巧,翌年1885年在台南的新樓,成立一家專門印刷教會刊物的印刷所。當時駐在台灣各地的多數教師,各人分配一部份的聖經,各人翻譯分擔的部份,後來發現這種翻譯的計劃根本就有缺點,因為缺乏一致性,後來就宣布失敗。後來在1913年宣教師委託巴克禮牧師全權處理聖經翻譯,巴克禮牧師立刻赴廈門,聘請三個漢學的教師,共同著手翻譯工作。兩年後翻譯完畢,1915年8月3日巴克禮牧師攜帶改譯的羅馬字台灣話新約聖經前往日本橫濱付印。
1927年至1930年翻譯舊約,1930年12月完成,由上海商務印書館印行。1932年1月28日因上海事變,商務印書局被炸毀,印刷工作中斷,至1933年8月4日始重新印刷,12月25日接獲首版成品20本,時巴克禮牧師已84歲高齡。

https://page.line.me/chelamchurch