#每日新眼光 7月22日
#每日新眼光 7月22日
❤️耶利米書5章1~31節
記得初中時,我因犯錯被父親用腰帶鞭打,在肉體疼痛中可以感受到父親的憤怒。那時,我有一種不會被原諒的感覺,因為父親第一次如此嚴厲對待我犯的錯。如今,我不只是五個孩子的父親,也是孫子們的爺爺。每當面對孩子犯錯,雖然有時也會很生氣,像我父親一樣懲罰孩子,但是當孩子悔改修正行為,我的心也會很快就軟化。當孩子願意悔改,身為長輩的怎能不重新接納呢?
從今天的經文,我們能否讀出上主的憂傷呢?上主憂傷祂的子民悖逆和他們的罪行,就像當父母的看見孩子沉淪時,怎能不心痛呢?牧會時,常聽一些媽媽哭訴,因為孩子實在不聽話,做了難以被原諒的事,就憤而對孩子說:「早知你會這樣壞,不如生下來的時候就把你掐死!」這是一句失去理智的話,卻也是母親無比傷痛的反應。其實,母親的心始終等待孩子回轉啊!
今天的經文中,先知耶利米不只傳遞上主的怒氣,也訴說上主的悲傷。以色列背叛、離棄上主,使上主難以接受。與其說先知為上主控訴以色列人的無情,不如說是上主被以色列人傷透了心!
經文提到,不只無知的人民對上主缺乏認識,在上的領袖更是否認上主的權威,甚至不肯服從上主。想一想,若你我是上主的角色,被如此對待時,怎麼還有原諒和接納的胸襟呢?上主也想找個能原諒以色列人的理由,但好像都找不到。雖然如此,上主說:「即使在那大災難的時候,我也不把我的子民統統消滅。」上主的心就像父母一樣,只要兒女誠心悔改,仍會以最大的愛來接納。
在第7節,上主說:「我何必赦免我子民的罪過?他們已背離我去拜假神。」我們能感受上主的怒氣和無奈嗎?祂的怒氣是來自人民的背叛,祂的無奈則來自人民的無知。我們怎能對一個無知的人講道理呢?無知的人怎能理解上主的智慧呢?當父母面對無知的孩子時,也只能無奈地繼續等候下去。
我們也要警醒自己,不要像個無知的人,要專心跟隨主,時常追求聖靈的幫助,將生命建立在基督的磐石上。
⭕默想:我可以從經文中感受到上主對我的愛嗎?當我明白祂對我的包容和憐憫,我是否也能用同樣的心情對待身邊的人?我如何學習上主的樣式,去接納得罪我的人?
⭕祈禱:親愛的上主,感謝祢的慈愛和憐憫,以及對我的包容和接納,雖然我也常像以色列人一樣悖逆祢,祢仍然願意饒恕我。求祢幫助我學習主耶穌的樣式,能夠饒恕別人和自己,學習與人建立美好的關係。奉主耶穌的聖名禱告,阿們!
⭕圖:長老教會首位來台灣牧養之牧師—李庥牧師(Rev. Hugh Ritchie)
⭕1871年7月22日李庥牧師(Rev. Hugh Ritchie)在東港主持首次聖餐
東港在清期是鳳山縣的要鎮,位於東港溪口。《台陽見聞錄》云:由埤頭以南三十里為東港,又三十里至枋寮,係赴瑯轎陸路要道,由枋寮過溪,即屬番界。
1870年福音傳入東港以後其發展相當順利。李庥牧師在1871年7月5日函說:阿猴(屏東)參加禮拜者約有三十名,東港有其倍數。不過我看出有些求道者期待入教將會是使他們自官憲的管制得釋放(The Messenger, July 1871, p.232)。7月22日李庥牧師在東港主持首次聖餐,並施洗八名。其中二位有學問。年頭李庥牧師首次來東港時,一位秀才曾來會並索取聖經,後來數週不見其人影,直到一禮拜天他來了,聲明他已經廢棄偶像神主牌,決心敬拜真神。他協助教會購買現在的聚會場所。上帝的大能是何等的奇妙,能使這位老人在晚年皈依主!其他的幾個人,期間或長或短,都在旗後醫館聽過道理;所以教會南進,他們就立即加入福音的隊伍。現在的禮拜堂可容納八十人,目前經常坐佔一半以上,但看其趨勢,希望將來在此地能建造一個可容納數百人的禮拜堂,堂邊尚有空地,以籬笆圍之(The Messenger,Dec.1871,pp. 277- 278)。同年11月19日,李庥牧師在東港第二次施洗男五名女一名(The Messager, Feb. 1872, p.42)。
據何來發回述東港教會云:何聘、黃福及何來發是東港禮拜堂首次禮拜的參加者,到了(1871)年末增加李清月先生(是位老秀才)、李水、馬安等人。翌(1872)年正月間李清月和李水二人合獻一間義學(義塾)作禮拜堂,就是打魚寮(Pha-hi7-liau5)的窟邊。二人素不和睦,但聽道理之後就相好。義學改為禮拜堂需要大整修,李庥牧師寄銀錢來,添製傢具,也在後面蓋了三室。當時的傳道黃深河不常住之,有時來有時去。其後會友逐漸增加,有東港的邱白、鹽埔仔(現鹽州)的吳葛(吳葛的父親,,參見《教會史話》150)等。此二人後來都被設立為長老,盡力料理教會至死。過不久竹仔腳的阮慶(武秀才)也來聽道理,也引領南岸的客家人聽道......(《台南府城教會報》165號,1898年12月,95─96頁)
李庥牧師提到的老秀才就是李清月。李庥牧師在1872年的另一函再稱讚曰:這位秀才,現在是長老,經常陪伴我們,協助我們。他是一位熱心的宣教義工 (earnest unpaid evangelist )。在此南方區域福音有進展,賴於他熱心的推動及他堅實生活的見證甚大(Edward Band, Working His Pupose out, p.86)。
⭕摘自《台灣教會公報》2043期 1991年4月28日
❤️https://page.line.me/chelamchurch