#每日新眼光 7月21日
#每日新眼光 7月21日
❤️耶利米書4章1~31節
在牧會生涯中,有位牧者前輩深深影響我。雖然他已經逝世多年,但是他對族人的愛和宣教的精神永遠在我心中。30年前,原住民教會的各樣條件還不是很好,族人的生活都很單純。隨著大環境的改變,族人的信仰價值觀逐漸受影響,教會的福音工作也越來越艱難。許多族人的屬靈生命受社會影響,對教會事奉不再認真、對聚會不再熱情、對傳福音不再熱心……。為此,這位牧者常為族人和教會流淚禱告。他也常勸勉我,要對族人的信仰生活有所警醒,對這世代的世界敏感。這位牧者前輩一生致力於禱告,甚至時常透過禁食禱告為族人的信仰守望,求上帝恢復族人的信仰!
耶利米正是為以色列人的信仰守望禱告的先知。當他看到以色列人的罪行,內心感到憂傷,並為人民的沉淪難過流淚!他明白以色列人雖有「上帝的子民」之稱,心靈卻是腐敗,背離上主。耶利米對人民的無知而心急,呼籲他們為自己的罪惡披上麻衣,痛哭哀號!因為上主要召來強風,這風不再只是吹走糠秕的柔風,而是帶著審判怒氣的強風,所以是非常嚴厲的懲罰。
當耶利米為同胞憂傷時,以色列民還認為不會發生什麼嚴重的事。就像今日我們面對武漢肺炎疫情,是否輕忽它的嚴重?對我而言,從屬靈的角度思考,疫情不只是對人類醫學科技的挑戰,更是全人類要反省的時刻!因為人類的私慾,造成國與國的戰爭、族群與族群的紛爭、大自然的災害,帶給受造物災難。有多少人認為,人類還能永遠安居在這世界呢?若從經文的教導來看,人類怎能如此驕傲?身為基督徒,我們是否為世界憂傷呢?我在靈修中,始終為世界的疫情禱告,求主施恩憐憫,讓我們在疫情中能從內心反省、重新出發!
在耶利米的憂傷禱告中,值得安慰的是,上主仍然愛祂的子民,保留足夠的空間給祂所愛的人。願我們基督徒也能學習先知耶利米,時常舉起手來為這塊土地和人民禱告。當我們生活在豐富喜樂的環境中,願我們也能為這世界遭受飢餓和壓迫的人民禱告!
❤️默想:在忙碌的生活中,我是否願意撥時間為受苦的人禱告?我是否看見現今社會的問題,並為此禱告?從先知耶利米身上,我學習到什麼信仰的功課?
❤️祈禱:慈愛又憐憫的上主,祢是愛我們的主,更是賜予生命的主;求祢施恩憐憫,讓我從嚴重的疫情中得到警惕,看見這世代的問題。求主幫助我明白祢的話語,知道自己被揀選,是為了成為這世界的代禱守望者。奉主耶穌基督的名禱告,阿們!
⭕圖:1882年7月21日牛津學堂竣工。
馬偕牧師1872年3月9日抵達滬尾(淡水)宣教,8年後1880 年馬偕牧師返國述職。到加拿大以後,他向地方鄉親報告了他在台灣宣教的情形,引起了各地信徒的參與興趣。由於烏德斯多克(Wood Stock)地方,一家叫做Sentinel Review報紙的鼓吹,馬偕博士的故鄉安大略省牛津郡(Oxford)的居民,募集了6,215元的加幣,交由馬偕帶回台灣,用來興建一所現代化的書院。
1881年11月馬偕告別了故鄉,再度漂洋返回臺灣,他選擇了淡水砲台埔紅毛城北邊興建書院,他由廈門購入紅磚瓦片,親自繪圖設計並監工,當時因為沒有水泥,故用台灣傳統的石灰,拌合煮熟的糯米、黑糖和水取代水泥,做為建設書院的材料。
1882年7月21日書院終於竣工,取名為「理學堂大書院」,簡稱為「牛津學堂」(Oxford College),以紀念捐贈者加拿大牛津郡的居民。同年9月14日開學。這個學堂並沒有入學考試,學生則來自各地傳教師所推薦的優秀臺灣青年。
⭕ https://page.line.me/chelamchurch