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主禱文前言(太6:5-8)
(不該如何禱告?兩個挑戰,兩個應許)
一、挑戰:不可故意叫人看見(v5-6)(像假冒為善的人)
1. 故意躲起來不讓人看見的禱告?
2. 不是反對「公開禱告」,而是反對「向公眾禱告」:
• 路路18:9-14:法利賽人「自言自語的禱告」(新譯本:「法利賽人站著,禱告給自己聽」)
• 可12:40:法利賽人「假意」(for a pretense/show)做很長的
禱告(裝出禱告的樣子,目的是為了讓人看見)
二、應許一:為什麼?因為神看見你(v6)
1. 對假冒為善的最大挑戰:施捨(v2)、禱告(v5)、禁食(v16)這些屬靈事務中,罪總伏在門前伺機而動
2. 這些段落中類似的結構與措辭: 警告不可像假冒為善的人
假冒為善的人為了叫人看見所做的事
假冒為善的人得了他們的賞賜:人的稱讚我們為了不叫人看見所做的事
我們得了我們的賞賜:來自暗中查看的神
*反思:好行為絕對不能讓別人看見(知道)嗎?好行為的意義?
見見證神的作為,歸榮耀給神!
「你們的光也當這樣照在人前,叫他們看見你們的好行為,便將榮耀歸給你們在天上的父。」(太 5:16)
「你們在外邦人中,應當品行端正,叫那些毀謗你們是作惡的,因看見你們的好行為,便在鑒察的日子歸榮耀給神。」(彼前 2:12 )
三、挑戰:不可用許多重複話(v7)(像外邦人)
1. 重複話(βατταλογέω; use the same words again and again/vain repetitions)
• 不是說我們禱告一定只能很簡短、或簡短的禱告最有功效。有時過於簡短的禱告,也可能出於閒懶、草率的態度。耶穌也曾稱許寡婦「纏磨式」的禱告(路18:1-8)。關鍵在於「不可像外邦人」。
• 外邦人、異教徒、不認識神的人也會禱告,但卻將禱告看成「操控」神為自己作事的手段!以為重複、話多,禱告就可以被神聽見應允;甚至透過不斷禱告、獻祭、儀式,來操縱或安撫神明。
(王上18:26-29)。因他們不將神當作神榮耀祂,並不認識神的真正本性(羅1:21)。
• 外邦人重複、話多的禱告,反映出他們對神的錯誤認知:
• 神很軟弱,有所不知,無動於衷;所以需要講很多次才能幫神了解狀況
• 神很殘酷,喜歡看到他的子民受苦;所以要盡可能地「用」禱告或其他方式苦待自己,來取悅神或安撫神
2. 何時可以重複的禱告?(原則:從心而出,並且對心說話!)
• 表達出屬靈熱切時!(太26:44 耶穌禱告三次、但9:17-19 但以理的認罪祈禱)
• 表達出特殊屬靈重點時(詩136出現26次「因祂的慈愛永遠長存」)
3. 話多了了(πολυλογία; much speaking):無意義增加禱告長度,而不是出於心靈的熱切;甚至是混雜了禱告和勸戒。
4. 何時可以話多的禱告?(原則:出於真實的需求、真實的情感)
• 並非絕對不行作長的禱告:如耶穌上山整夜禱告(路6:12)、為了以斯帖違例見王一事禁食三晝三夜(斯4:16)、所羅門獻殿前的禱告(王上8:22-53)
四、應許二:為什麼?神知道你(v8)
1. 「他們尚未求告,我就應允;正說話的時候,我就垂聽。」(賽65:24)這是神對末後的日子的應許,這末後的日子已經藉著耶穌道成肉身而開始了。
2. 不論是故意叫人看見、或是用許多重複話,真正的問題出在:他們並不真的以神為父!真正的禱告,始於我們承認自己如同孩子般全然倚靠神:
• 用重複的話「操縱」神=不信神的大能
• 用重複的話「忠告」神=不信神的智慧
• 用重複的話「催逼」神=不信神的良善
3. 真正認識神是我們的父!(太7:11/路11:13)
• 祂是我們創造的父,也是我們盟約的父(在基督裡)
• 祂知道我們的需要,而且樂意幫助我們(代下16:9)
4. 總之,禱告話語要精簡,並充滿情感!
• 神不需要我們解釋處境:全知的神,知道所有一切我們的想要和需要
• 神不需要我們給祂忠告:全能的神,知道該怎麼做對屬祂的兒女最好
• 事實上,祂在我們求問祂以先,祂早已知道並且預備要來幫助我們了
5. 「因為神在天上,你在地下,所以你的言語要寡少。」(傳5:2)
*反思:既然神都已知道,我們何必再禱告?
禱告,是為了神的榮耀,同時也與我們有益!因為:
這是神所賜的「命令」(耶29:11-13)
這是神所賜的「權柄」(結36:37「主耶和華如此說:我要加增以色列家的人數,多如羊群。他們必為這事向我求問,我要給他們成就。」Thus says the Lord God: This also I will let the house of Israel ask me to do for them: to increase their people like a flock. )
「信徒禱告時,不是告訴神祂不知道的事、或勸他盡本分、或在他耽延時催促他;而是提醒自己要尋求祂,藉著默想祂的應許而運用信心,在他懷中卸下憂慮而解除重擔。最後,證明他們為自己和別人所盼望和祈求的一切好處,單單從祂而來。......我們的禱告,祂在祂的自由裡已經預料到了;然而,我們所求的,則藉由禱告而得著。」(John Calvin)
*課後思考:
1. 最近的禱告生命如何?
2. 期待在課程中學什麼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