反其道而行

閱讀: 馬太福音5章38-48節 | 全年讀經進度: 列王紀上14-15章;路加福音22章21-46節

有求你的,就給他。—馬太福音5章42節
邁克·伯登(Mike Burden)在某個小鎮上經營一間紀念品專賣店。他在店裡舉辦充滿歧視與仇恨的聚會長達15年之久。但在2012年,當他的妻子質疑他為何參與這些活動時,他的心開始軟化。他意識到自己的種族主義觀點是極大的錯誤,而不想再這樣下去。但其他激進分子卻對他採取報復行動,將他們全家人從其中一名成員租來的公寓中趕出去。

他能向誰求助呢?出乎意料的是,他去找了曾與他發生衝突的一位當地黑人牧師肯尼迪。過後,這位牧師和他的教會為邁克全家人提供食宿好一段時間,當牧師被問到為何願意幫助他們時,他說:「耶穌基督做了很多人們不認同的事。當有人需要幫助時,就只要做上帝要你做的事。」後來,邁克在肯尼迪牧師的教會發表談話,並為自己曾參與散播仇恨向黑人族群道歉。

在登山寶訓中,耶穌也提到了一些與眾不同的觀點:「有求你的,就給他;⋯⋯要愛你們的仇敵,為那逼迫你們的禱告」(馬太福音5章42、44節)。這就是上帝要求我們反其道而行,這看似軟弱的行為,卻需要倚靠上帝的能力而行。

上帝既教導我們如此行,祂就會賜給我們能力,讓我們能按照祂的吩咐,活出與眾不同的生命。

耶穌教導我們「求你的,就給他」且要愛你的仇敵,
你如何活出這些教導?你要有什麼樣的改變呢?
上帝,請幫助我像祢愛我一樣去愛別人。
求祢今天就教導我應該怎麼做。
作者: 施安妮 | 其他作者
靈糧透視
以眼還眼,以牙還牙的「報復定律」(拉丁語 lex talionis;參閱出埃及記21章24節;利未記24章20節;申命記19章21節),有時會被誤解為是在推崇個人報復。但在舊約律法的背景下,這條律法並不是鼓勵個人的報復,而是限制人們尋求報復的慾望。也就是不允許個人採取私刑式的報復行動,而是要確保罪行會受到應得的懲罰。這條律法賦予受害者權利,將加害者告上法庭,而不是尋求私下的報復。耶穌並沒有「糾正」舊約中這為要維護和平與正義的教導,而是呼籲屬於上帝國度的人,在個人(而非法律)層面上,能夠遵循不抵抗或不報復的原則。這就意味著,基督徒不應降到加害者的低下標準去以惡報惡。

康恩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