分擔包袱
閱讀: 利未記19章32-34節 | 全年讀經進度: 撒母耳記上27-29節;路加福音13章1-22節
要愛他如己,因為你們在埃及地也作過寄居的。—利未記19章34節
凱蓮是一位中學教師,為了讓學生學習如何互相瞭解,她設計了一個活動。在這個名叫「分擔包袱」的活動中,學生們寫下他們心中的情緒包袱。接著,這些內容以匿名的方式分享,使學生能深刻瞭解彼此所遭遇的困難,許多同學聽了都熱淚盈眶。從那時候開始,這個教室充滿了一股互相尊重的氛圍,這些青少年現在對彼此有更大的同理心。
在整本聖經中,上帝一再叮嚀祂的兒女要彼此尊重,並要在與人交往時展現同理心(羅馬書12章15節)。早在以色列歷史上的利未記時代,上帝就已指示以色列百姓要有同理心,在與外邦人相處時更是如此。上帝說「要愛他如己」,因為以色列百姓也曾在埃及做過異鄉人,深切瞭解其中的艱辛(利未記19章34節)。
有時候,我們即使身處在同儕之中,所背負的重擔也會讓我們覺得自己像個異鄉人,寂寞孤單、被人誤解。或許我們不像以色列人與外邦人相處那樣,有親身的經歷可借鏡;但我們還是可以推己及人,以尊重和理解來對待上帝放在我們生命中的人。無論對方是中學生、以色列人或任何人,我們這麼做便能榮耀上帝。
在你身邊有哪些人可能背負重擔,
需要你的同理心?你要如何「愛他如己」呢?
上帝啊,祢知道我心頭的重擔,當我信靠祢,祢便以恩慈
為我分擔。求祢幫助我,讓我也能以關懷和憐憫待人。
作者: 洪可婷 | 其他作者
靈糧透視
利未記19章列出了以色列人可做和不可做的事。上帝頒布嚴格的律法,旨在叫以色列人成為聖潔,或「分別出來」歸給上帝。因此,他們要避免那些不可做的事,並要行善,在與他人交往時更當如此(參閱3-37節)。根據新約的教導,這些律法的基本概念如今仍然適用(如愛護別人,誠實待人等)。但是,有些特定的規條已不再適用。例如,現今那些用兩種不同的衣料攙雜做成的衣服,我們無需避而不穿(19節),因那時通常只有祭司才可以穿這樣的衣服;我們無需在犯罪後獻上動物為祭(21節),因為基督的死已成了我們的贖罪祭;我們無需避免蓄留某種鬍鬚或髮型(27節),因為這些習俗過去與敬拜假神有關。相反地,我們可以藉著活出誠實、正直與善待他人的生命,表明自己是信耶穌的人,因上帝已改變了我們的心思意念。
施竹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