主日

一、風雨人生、變化無常 二、患難風暴、救主相伴 三、注目耶穌、聽主聲音 四、順服受苦、經歷主恩

2020.03.11

主日

前言 一、錯過可惜 二、錯過還會再有 結論

2021.06.28

主日

聖經的路加福音提到施洗約翰,說他是預備主道路的人,修直他的路!在今天的經文中,馬可在耶穌差派12門徒出去傳道和五餅二魚的神蹟之間,詳細的描寫了施洗約翰的死,其實也是預告了耶穌的死,因為施洗約翰的遭遇,和耶穌有些類似。像是都是傳悔改的福音,也沒有好的審判過程,都是無罪的身分被上位者殺害,都被門徒領走遺體安放在墳墓,也可能暗示門徒們傳福音時,也可能會遇到和施洗約翰被殺的相同遭遇,要跟隨耶穌的門徒準備好傳福音的代價。 一、希律王與希羅底母女 今天的經文看見希羅底的女兒出來跳了一支舞慶祝希律王的生日,在文藝復興以後,許多的繪畫或者藝術品中都把這支舞當做慾望的象徵,因為她的舞蹈使得國王願意把國土的一半給她。 希律王並不是純種的猶太人,因為希律王的祖父救過羅馬皇帝,所以羅馬人把以色列地區交給希律王的父親大希律王來管理;後來大希律王死了,就由他的兒子們分別管理以色列地區,但因為他們也有猶太人血統,所以知道先知的地位崇高,即使把施洗約翰抓來了也沒有殺他。 施洗約翰被抓的原因,是因為他指責希律王娶了希羅底,希羅底在名義上是希律王的姪女,加上已經嫁給他同父異母的弟弟,而希律王的弟弟還沒死他就娶了希羅底。施洗約翰指責他犯了錯誤;加上希律王比較懦弱,很多時候他並不是不知道公義,但是常受到妻子的挑撥,做出錯誤的選擇,其實希律王所代表的,是被慾望所控制的人。 二、生命的動力-慾望或信念 1.慾望的追求—希律王 慾望可以使人產生動力,例如為了追求好的成就,所以就會格外的努力,所以強調慾望有時候是必須的。現在的社會其實就是過多的強調慾望,為了要鼓勵我們有動力,就會用非常高的獎勵,例如:多點加班費或多點業績,讓你產生對工作的動力。電視上所做的廣告也是刺激我們的慾望,好讓我們能夠去消費。廣告特別是電視或網路購物,讓你覺得你想要什麼,你不滿意什麼,可以有商品馬上讓你購買,為了這些慾望的消費,可以會讓你更努力的工作,讓你滿足自己所想要的東西,這就是一個現代社會所帶給我們的精神。 從今天的經文,可以讓我們省思我們現在人生的一個狀態。我們是不是以慾望做為自己生命的目標,是不是把慾望當做為我們生命的動力? 慾望帶來一時的滿足,但可能帶來的也是一種轄制、失控以及衰亡。 我們看到希律的例子就是這樣,他一方面知道這是不對的,可是他在慾望中起的誓約,他就必須去遵守,最後他還是做了他不該做的事情、他不願意做的事情。希律王後來的情況也很慘,他和另外一個弟弟鬥爭,最後是死在監獄裡面。 2.信念的追求-施洗約翰 生命的動力,如果我們是在信仰當中尋求,就會有更高的意義做為我們人生的目標,這更高的意義就是在神那裡,讓我們走出自己,帶出自由以及平安。從信仰的眼光來看生命的追求,不是在慾望中尋求,而是要付出,要走出自己更高的生活意義,那其實就是一種靈性的生活。靈性就是能夠追求一個超過自己本身利益的意義,也就是尋求神的旨意,榮神益人。 施洗約翰繼承了先知的傳統,先知的意思就是傳遞神旨意的人,要傳遞神的真理。但現代每一個基督徒都可以擔任先知的角色,因為我們也認識神,讀神的話語,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中,就應該把神的真理在生活中呈現出來;把神的愛、神對人的旨意,以及他公義的標準活出來;不是用嘴巴講講而已,還要在日常生活中呈現出來。可是這樣的表現是要付出代價的,所以歷代的先知常常就要為他所傳的資訊付出代價,講真話的、忠言的,往往都不會得到好處。 三、十字架的榮耀需擺上代價-學習付出、放下自己 其實基督教的十字架就是付代價的記號。十字架常常被人美化了或者浪漫化了,認為十字架只是用來驅邪的,只是用來掛著好看,只是讓你有某種身份的象徵而已,那麼我們就是十字架的愛慕者,不是個門徒。 門徒是真正了解十字架的意義,就是為人而付出,這是我們在教會裡面常常有的教導。跟隨耶穌的門徒,在傳揚天國福音的過程,也會遇到與施洗約翰相同的境況,必須直接譴責人的過錯。然而所謂「忠言逆耳」,就像耶穌在教導人的時候,許多自以為是、自以為義的人,便無法虛心接受耶穌的教導,甚至生氣想要除掉耶穌一樣。為了傳揚福音,不論是耶穌、施洗約翰、12門徒,最後都付上生命的代價。 今天的經文帶給我們幾個方面的思想:第一個,在我們人生裡面有不同的選擇, 你的人生可以如平安之舞,也可以浸溺在慾望之舞;你可以選擇次序,或選擇混亂;你可以選擇自由,還是選擇轄制。在這過程當中,我們不要忘記我們是被神在基督裡揀選的,學習跟隨耶穌,是要付出「代價」,這個代價包含所花費的物質、精神,或所作的犧牲。或許我們曾想過:作基督徒好辛苦,每天要讀經、禱告、靈修,每週要去教會禮拜、參加團契聚會,每月要什一奉獻,還常被提醒要多參與教會服事、社區服務、要去傳福音、領人信主、敬神愛人……,真的是代價好大。 究竟基督徒為信仰所付的代價是什麼?其實只有一個,就是要彰顯神的榮耀。基督徒不像其他宗教,只求自己的「修行」、「功德」即好,每一個基督徒都是被呼召,來讓更多人能得到福音的益處,使人們能認識耶穌,藉著耶穌與神和好,生命得著救贖,能夠榮耀神,成為別人的祝福。當我們這麼做,在神國度來臨的時候,我們付出的代價,就轉化成我們的獎賞。

2021.07.11

主日

上帝家裡的人 經文: 可 6:30*34;53*56 前言:如同羊沒有牧人一樣 一、工作是為糊口,還是看見價值? (可 6:30-34) 二、耶穌是世人的大牧者 (可 6:53-56) 三、從外邦人成為上帝家裡的人 (弗 2:11-22) 四、紶語/省思

2021.07.18

主日

最美的事甭 可6:1-13 一、耶穌的家庭服事 (可6:1-6) 二、耶穌義遣門徒向外服事 (可6:7-13) 三、主的恩典夠你用(林後12:2-10) 結論:服事家人與神所愛的家人

2021.08.01

主日

最美的事甭 可6:1-13 一、耶穌的家庭服事 (可6:1-6) 二、耶穌義遣門徒向外服事 (可6:7-13) 三、主的恩典夠你用(林後12:2-10) 結論:服事家人與神所愛的家人

2021.08.01

主日

福音書記載耶穌是在拿撒勒長大,直到三十歲左右才開始出來傳福音。巴比倫滅了猶大國後,他們沒有聖殿可去向神獻祭,也為了反省過去沒有重視神的話,所以開始成立「會堂」,會堂除了是聚集猶太人的地點,更成為他們信仰的中心,因為他們在會堂學習神的話,重新建立以聖經為基礎的信仰,並且透過學習聖經,重新在上帝的話中札根,凝聚四散的以色列人。 耶穌在安息日時,都會到會堂參加聚會。可能拿撒勒有些人聽到耶穌在外面傳道,所以當知道耶穌回到家鄉時,當地會堂的老師就邀請耶穌到會堂去講道,當家鄉的人聽了之後,都感到驚訝,【因為他的教導帶有權威,和一般經學教師不同。】不過,大家沒有因為耶穌的教導而順服,反而在討論,耶穌【這個人從哪裡得到這本領呢?誰給他這種智慧呢?他居然還能夠行神蹟!】 二、人看重自己,卻厭棄神 經文裡提到耶穌弟弟的名字,包括有雅各、約瑟、猶大,和西門等,在這裡的雅各和猶大,在基督教傳統上認為他們就是雅各書和猶大書的作者,而這個雅各也是在使徒行傳第15章裡,提到保羅回到耶路撒冷報告他在外邦地區傳福音的情形,討論到有關外邦人是否要受割禮時,最後是這個耶穌的弟弟雅各作出最後的裁決,耶穌的弟弟雅各和猶大在教會歷史中,甚至比彼得和約翰都還要有地位。 拿撒勒人對耶穌的出生、家庭狀況都相當了解,而這裡特別強調耶穌是「馬利亞的兒子」,其實在當時介紹一個人說他是誰的兒子,一定是說他父親名字。所以拿撒勒人這樣說,可能是在暗示耶穌不是約瑟生的,是馬利亞的私生子。 拿撒勒人不看重耶穌傳講的福音,會給他們帶來甚麼意義,反而是在討論耶穌的兄弟姊妹是誰,但是他們也沒有因為對耶穌家人的認識,更熱切地接待祂,相反的,卻因為清楚這些背景,反使他們厭棄了主耶穌。就像在格拉森地區的人,他們看到主耶穌行奇妙神蹟,醫治一位被許多邪靈附身的人之後,不是留耶穌基督在他們當中,而是要求耶穌基督離開他們。 從拿撒勒人或是格拉森人的反應,可以知道一般人其實並不是想要聽上帝真正的信息,或是就算看見了神蹟也不會相信。因為一般人對自己身上發生的事,看的比其他事都重要,對於不是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,會覺得與自己無關,就當作看看熱鬧,是不切實際的。譬如當看到合照,第一個找的一定是自己,然後看看自己有沒有漂亮、姿勢、動作有沒有奇怪。 接著經文說耶穌在家鄉,並沒有行甚麼神蹟就離開。因為耶穌行神蹟是為了傳福音,聖經裡神蹟的那個詞,也代表記號、信號的意思。所以對耶穌有懷疑的人,例如法利賽人,耶穌沒有讓他們看見神蹟,因為給了他們看,他們也不會信。耶穌不是『不能』行什麼神蹟」,而是行了也沒用。 三、神看重人,不厭棄人 神蹟是給那些信的人當證據,成為領受上帝恩典的記號。而不信的人看了耶穌的神蹟,可能只會當作是一個精采的表演。而且如果有人是因為神蹟信耶穌,而不是因為神的話而信,就不是真正的信仰。所以有些「特會」、「營會」過分的強調舞台、燈光、音樂形成的整場氣氛,使人陷入感動的情緒,吸引人決志信靠主,但這樣的信仰,能不能落實在生活中?會不會陷入依賴醫病、神蹟或燈光效果來吸引人的陷阱呢?如果要一直靠特會、神蹟來信靠神,倒不如使我們在生活中來見證神。 所以以色列人在會堂裡,拉比認真教導神的話語,聽眾認真學習神的話語,要努力使信仰落實在生活中,在生活中見證信仰。因為神是全知全能的,祂的能力超乎萬有,當我們尋求神幫助的時候,會更有能力、會更勇敢的去做,因為我們知道神與我們同在,有心理學家做過一個實驗,把會爬行的寶寶放到一個走道,這個走道中間有一段是透明的地板,當寶寶爬到中間的部分,她們就會停下來,不敢過去。可是如果這個寶寶的父母在走道的前面,寶寶們看見了,本來不敢走的寶寶,這時候都可以很快的,就爬向他的父母,因為看見父母與他一起,給他滿滿的安全感,就能做到本來做不到的事;所以就像我們本來不能的事,但交託給神,神就成為我們的幫助,自然就沒有難成的事,所以我們要記得跟隨神,就處處是神蹟,處處是記號,能轉變我們,成就任何的事。 四、專心聽主的道,由主掌權 耶穌在家鄉遇到的經驗,對今天的教會來說也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啟示。當我們在教會時,看待耶穌的福音是什麼態度。有位華人的神學家,寫了「聽道是一種事奉」的文章,裡面大概是說:「基督徒在主日裡參加禮拜,禮拜中最重要的是聽牧者講道,因為是在宣講神的話語,所以應該要用敬虔的態度來到神的殿堂,要恭敬的聆聽神對我們說話。甚至是聽講道前就要做好預備,來迎接神的恩典話語。」 但是現在有越來越多的基督徒,在聽講道時的態度有些轉變,有些人覺得講道時間很久,有時覺得內容無趣,有時覺得牧者聲調平淡,這些人可能比較適合去聽演講,因為他們喜歡牧者的口才或者台風,而不是要聽牧者是否有把神的話忠實地傳遞出來? 有些人來禮拜,可能是覺得自己的生命需要神來拯救,是帶著敬畏的心,聆聽神的話語使我們反省自己?有些人可能只是習慣出席禮拜,或是帶著傲慢的心,來聽神的話有沒有符合我的心意?這樣的態度,就會變成我們來不是被上帝的話語審判,而是我們要審判上帝的話語。不是我們來事奉上帝,而是上帝來事奉我們。 所以這位神學家說,參與禮拜,聆聽講道是一種事奉,我們不是評論家要批判講道,而是要以悔改的心,心意更新地聆聽主的道,不然我們就會驕傲,像耶穌家鄉的人一樣厭棄耶穌的所傳講的福音。 所以聽聞福音最好的態度,就是放空自己,交給神來掌權,全心的聆聽,讓我們學習悔改,不要拒絕耶穌的道,因為當我們拒絕神,就會抵擋神蹟的出現,沒有用真誠的心靈去領受神話語的人,會成為對神作為懷疑的人,自然神就不會讓他見神蹟。

2022.02.12

主日

耶穌對他們說:大凡先知,除了本地、親屬、本家之外,沒有不被人尊敬的。 耶穌就在那裡不得行什麼異能,不過按手在幾個病人身上,治好他們。 他也詫異他們不信,就往周圍鄉村教訓人去了。

2023.02.15

主日

何處的人不接待你們,不聽你們,你們離開那裡的時候,就把腳上的塵土跺下去,對他們作見證。 門徒就出去傳道,叫人悔改, 又趕出許多的鬼,用油抹了許多病人,治好他們。

2023.02.15

主日

約翰的門徒聽見了,就來把他的屍首領去,葬在墳墓裡。

2023.02.16

主日

吃餅的男人共有五千。

2023.02.16

主日

一下船,眾人認得是耶穌,

2023.02.18

主日

馬可福音 6:45-52 出埃及記 33:18-19

2023.04.14

主日

主日證道:晏子年牧師 主題:五餅二魚 經文:可6:30-44

2023.10.16

主日

主日證道:晏子年牧師 主題:五餅二魚 經文:可6:30-44

2023.10.16

主日

金句~馬可福音6:18 約翰曾對希律說∶「你娶你兄弟的妻子是不合理的。」

2024.02.2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