主日
福音書記載耶穌是在拿撒勒長大,直到三十歲左右才開始出來傳福音。巴比倫滅了猶大國後,他們沒有聖殿可去向神獻祭,也為了反省過去沒有重視神的話,所以開始成立「會堂」,會堂除了是聚集猶太人的地點,更成為他們信仰的中心,因為他們在會堂學習神的話,重新建立以聖經為基礎的信仰,並且透過學習聖經,重新在上帝的話中札根,凝聚四散的以色列人。
耶穌在安息日時,都會到會堂參加聚會。可能拿撒勒有些人聽到耶穌在外面傳道,所以當知道耶穌回到家鄉時,當地會堂的老師就邀請耶穌到會堂去講道,當家鄉的人聽了之後,都感到驚訝,【因為他的教導帶有權威,和一般經學教師不同。】不過,大家沒有因為耶穌的教導而順服,反而在討論,耶穌【這個人從哪裡得到這本領呢?誰給他這種智慧呢?他居然還能夠行神蹟!】
二、人看重自己,卻厭棄神
經文裡提到耶穌弟弟的名字,包括有雅各、約瑟、猶大,和西門等,在這裡的雅各和猶大,在基督教傳統上認為他們就是雅各書和猶大書的作者,而這個雅各也是在使徒行傳第15章裡,提到保羅回到耶路撒冷報告他在外邦地區傳福音的情形,討論到有關外邦人是否要受割禮時,最後是這個耶穌的弟弟雅各作出最後的裁決,耶穌的弟弟雅各和猶大在教會歷史中,甚至比彼得和約翰都還要有地位。
拿撒勒人對耶穌的出生、家庭狀況都相當了解,而這裡特別強調耶穌是「馬利亞的兒子」,其實在當時介紹一個人說他是誰的兒子,一定是說他父親名字。所以拿撒勒人這樣說,可能是在暗示耶穌不是約瑟生的,是馬利亞的私生子。
拿撒勒人不看重耶穌傳講的福音,會給他們帶來甚麼意義,反而是在討論耶穌的兄弟姊妹是誰,但是他們也沒有因為對耶穌家人的認識,更熱切地接待祂,相反的,卻因為清楚這些背景,反使他們厭棄了主耶穌。就像在格拉森地區的人,他們看到主耶穌行奇妙神蹟,醫治一位被許多邪靈附身的人之後,不是留耶穌基督在他們當中,而是要求耶穌基督離開他們。
從拿撒勒人或是格拉森人的反應,可以知道一般人其實並不是想要聽上帝真正的信息,或是就算看見了神蹟也不會相信。因為一般人對自己身上發生的事,看的比其他事都重要,對於不是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,會覺得與自己無關,就當作看看熱鬧,是不切實際的。譬如當看到合照,第一個找的一定是自己,然後看看自己有沒有漂亮、姿勢、動作有沒有奇怪。
接著經文說耶穌在家鄉,並沒有行甚麼神蹟就離開。因為耶穌行神蹟是為了傳福音,聖經裡神蹟的那個詞,也代表記號、信號的意思。所以對耶穌有懷疑的人,例如法利賽人,耶穌沒有讓他們看見神蹟,因為給了他們看,他們也不會信。耶穌不是『不能』行什麼神蹟」,而是行了也沒用。
三、神看重人,不厭棄人
神蹟是給那些信的人當證據,成為領受上帝恩典的記號。而不信的人看了耶穌的神蹟,可能只會當作是一個精采的表演。而且如果有人是因為神蹟信耶穌,而不是因為神的話而信,就不是真正的信仰。所以有些「特會」、「營會」過分的強調舞台、燈光、音樂形成的整場氣氛,使人陷入感動的情緒,吸引人決志信靠主,但這樣的信仰,能不能落實在生活中?會不會陷入依賴醫病、神蹟或燈光效果來吸引人的陷阱呢?如果要一直靠特會、神蹟來信靠神,倒不如使我們在生活中來見證神。
所以以色列人在會堂裡,拉比認真教導神的話語,聽眾認真學習神的話語,要努力使信仰落實在生活中,在生活中見證信仰。因為神是全知全能的,祂的能力超乎萬有,當我們尋求神幫助的時候,會更有能力、會更勇敢的去做,因為我們知道神與我們同在,有心理學家做過一個實驗,把會爬行的寶寶放到一個走道,這個走道中間有一段是透明的地板,當寶寶爬到中間的部分,她們就會停下來,不敢過去。可是如果這個寶寶的父母在走道的前面,寶寶們看見了,本來不敢走的寶寶,這時候都可以很快的,就爬向他的父母,因為看見父母與他一起,給他滿滿的安全感,就能做到本來做不到的事;所以就像我們本來不能的事,但交託給神,神就成為我們的幫助,自然就沒有難成的事,所以我們要記得跟隨神,就處處是神蹟,處處是記號,能轉變我們,成就任何的事。
四、專心聽主的道,由主掌權
耶穌在家鄉遇到的經驗,對今天的教會來說也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啟示。當我們在教會時,看待耶穌的福音是什麼態度。有位華人的神學家,寫了「聽道是一種事奉」的文章,裡面大概是說:「基督徒在主日裡參加禮拜,禮拜中最重要的是聽牧者講道,因為是在宣講神的話語,所以應該要用敬虔的態度來到神的殿堂,要恭敬的聆聽神對我們說話。甚至是聽講道前就要做好預備,來迎接神的恩典話語。」
但是現在有越來越多的基督徒,在聽講道時的態度有些轉變,有些人覺得講道時間很久,有時覺得內容無趣,有時覺得牧者聲調平淡,這些人可能比較適合去聽演講,因為他們喜歡牧者的口才或者台風,而不是要聽牧者是否有把神的話忠實地傳遞出來?
有些人來禮拜,可能是覺得自己的生命需要神來拯救,是帶著敬畏的心,聆聽神的話語使我們反省自己?有些人可能只是習慣出席禮拜,或是帶著傲慢的心,來聽神的話有沒有符合我的心意?這樣的態度,就會變成我們來不是被上帝的話語審判,而是我們要審判上帝的話語。不是我們來事奉上帝,而是上帝來事奉我們。
所以這位神學家說,參與禮拜,聆聽講道是一種事奉,我們不是評論家要批判講道,而是要以悔改的心,心意更新地聆聽主的道,不然我們就會驕傲,像耶穌家鄉的人一樣厭棄耶穌的所傳講的福音。
所以聽聞福音最好的態度,就是放空自己,交給神來掌權,全心的聆聽,讓我們學習悔改,不要拒絕耶穌的道,因為當我們拒絕神,就會抵擋神蹟的出現,沒有用真誠的心靈去領受神話語的人,會成為對神作為懷疑的人,自然神就不會讓他見神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