主日

講員:萬小運牧師 講題:代禱的職責 經文:歌羅西書 4:2-3

2019.09.24

主日

1. 未得之門 我從前為基督的福音到了特羅亞,主也給我開了門。哥林多後書第二章 12 節 2. 功效之門 但我要仍舊住在以弗所,直等到五旬節;因為有寬大又有功效的門為我開了,並且反對的人也多。哥林多前書第十六章 8-9 節 3. 守望之門 你們要恆切禱告,在此警醒感恩。也要為我們禱告,求神給我們開傳道的門,能以講基督的奧祕(我為此被捆鎖),叫我按著所該說的話將這奧祕發明出來。歌羅西書第四章 2-4 節 4. 跨越之門 從那裏坐船,往安提阿去。當初,他們被眾人所託、蒙神之恩、要辦現在所做之工,就是在這地方。到了那裏,聚集了會眾,就述說神藉他們所行的一切事,並神怎樣為外邦人開了信道的門。 使徒行傳第十四章 26-27 節 個人思想及小組討論題綱 1. 在新冠肺炎所帶出的「新常態」中,有哪些「新的宣教之門」是上帝為我們開的? 在這期間,我們又如何能在宣教的常識/認識上更裝備好我們自己? 2. 在「門前的宣教契機考驗著教會對宣教的真誠」的前提之下,我們教會如何能就地推動弟兄姐妹在宣教上的禱告和參與? 3. 過去華人教會的宣教動向偏向「只向」華人傳福音的宣教策略,請為我們的教會禱告,求主開闊我們的視野,能更委身在跨文化的宣教中!

2020.10.24

主日

講題:感恩、分享(詩篇五十:23,歌羅西書四:1~4) 拾荒捐獻 提到「拾荒」,在台灣的社會中,好像每個人並不陌生,因為它確實是存在我們的四周,但每次提到「拾荒」,我們即刻會聯想「拾荒老人」,好像拾荒者都是孤苦無依的長者,但拾荒者的感人故事,也充滿在我們的社會中;最近電視專集又報導一則拾荒老人,為一個台灣社服單位捐獻四百萬元,而且之前就有持續捐獻,從很久以前一直到現在,甚至他表示只要他還能拾荒,他的捐獻就不會停止。許多人問一個問題,一個人如果能存有這麼多錢,又何必拾荒?原來背後,有一段感人的故事。 「拾荒老人」小時候,家境非常貧窮,他還舉了幾個貧窮的記憶,因家裡沒錢、沒食物以外,他必須時常在垃圾筒裡,找人們丢棄的食物吃,他還描述他們家「窮到被鬼抓」,那正是一個窮到無路可走、無奈與絕望的心境;因此今天會拾荒的目的,不是為了自己的需要積蓄,每次拿到可存60、70元或10、80、90元的拾荒收入,他只想用這些錢存下來,去幫助貧窮家庭孩子,讓他們有食物吃、有錢可以上學、生活;至今他已80幾歲了,因長期搬重又曝露在炙熱的陽光下,除了骨頭酸痛外,眼睛白內障手術又有黃斑部病變,現在戴著墨鏡,仍然在外拾荒的這位長者,仍堅持要拾荒積蓄去幫助別人,他說:「付出」就是「分享」,因他以前在貧窮中,很希望有人可以分享食物或金錢給他,如今他藉由拾荒能積蓄存錢,他希望可以付出,去分享給需要的人;看著他已年老,身體漸漸衰弱,但積極想付出、分享的心卻沒有減弱,令人感動;他還提到一點,(雖然他不善於說話),他感謝上天,至今讓他還有能力拾荒存錢,然後幫助有需要的人。 宗教改革紀念日 今天10月31日正好是宗教改革紀念日,我選擇以「感恩、分享」為題分享上帝的信息,提醒我們作為紀念的出發點時,應該會更有意義;從新約時代基督教會的建立開始,是在耶穌被釘死、埋葬第三天復活升天後,因此教會建立開始,是因著上主的白白恩典,成為得救的一群上帝百姓團契與聚集,而感恩正應是每一個教會、每一個基督門徒成為「教會」肢體的那瞬間,就必須要有的心志。詩篇五十篇23節很明確的告訴我們:「凡以感謝獻上為祭的,便是榮耀我,那按正路而行的,我必使他得著我的救恩。」,一切榮耀歸於上帝。 初代教會開始時,要持守基督信仰是不容易的,當時的羅馬帝國政府,不斷的逼迫基督徒與基督教會,如果不是堅守基督信仰的人,早就離棄這信仰,當時因為要成為基督徒,就必須付出高代價,也就是可能因要擁有基督信仰而喪失財產、入監失去自由、甚至死亡殉道,如果只是一個機會主義者,或是現實主義者,光看外在的好處而已進入信仰進入教會,可能很快就會離棄這信仰,也無法真正享有靈魂得救的重大恩典;但初代教會確實有許多先人聖者,他們願意至死也守住基督信仰,如同使徒保羅一般,就是在監裡受監禁不自由時,仍強調自己,就是死了也有益處:「因我活著就是基督,我死了就有益處。」(腓一:21),還強調自己因捆鎖興旺福音:「弟兄姐妹們,我願意你們知道,我所遭遇的事,更是叫福音興旺。」(腓一:12),更特別的是在被逼迫、被捆綁、被入監時,仍靠主常常喜樂,並要基督門徒凡事感謝:「凡事謝恩,因為這是上帝在基督耶穌裡向你們所定的旨意。」(帖前五:18)。 羅馬皇帝君士坦丁 在耶穌開始傳福音的年代,是屬於羅馬帝國,但當時的帝國政府,卻一直逼迫基督信仰,一直到主後313年時,皇帝君士坦丁信仰基督,頒布米蘭敕令,後來才慢慢讓基督教發展為羅馬帝國的國教,也就是羅馬天主教的前身起源。 在歐洲基督教史中,十六世紀的宗教改革,宗派的多元化就從這開始,人們最熟悉的宗教改革者即馬丁•路德與約翰•加爾文,但事實上當時仍有許多影響基督教改革宗發展的人物,如慈運理、約翰•諾克斯(John Knox),每個當時的改革人物,在教庭或天主教的組織內,都被視為叛徒,至今馬丁•路德於天主教仍是犯人,但他們卻是今日基督教會的改革先軀,許多長老宗的教會強調約翰•加爾文,信義宗的教會強調馬丁•路德,但台灣的教會更應該認識約翰•諾克斯牧師(Rev.John Knox),他出生蘇格蘭,受約翰•加爾文的影響,是蘇格蘭長老教會的創始人,而台灣早期來自海外的宣教師,大多來自蘇格蘭,加拿大的馬偕牧師也是蘇格蘭長老教會到加拿大的移民第二代,因此當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在156年後的今天,我們曾承襲的教會老傳統,在現代的台灣環境中,除了應該回到初代積極傳福音的起初之心以外,應面對今日社會的現況,以新的傳福音、搶救靈魂策略為焦點宣教事工,並時常檢討修正傳福音的宣教策略與改革,免除如同今日英國教會,因失去積極傳福音拯救靈魂的宣教一項與行動,導致英國「英格蘭區」各教派沒落後,才聯合超過10個不同教派,重組為一個新的聯合教派,就是與嘉義中會締結為姊妹中會的西北大會,它所屬的「聯合歸正教會(URC)」,也就是「聯合的改革宗教會」,比起原本就要沒落消失的教派好一點,而英國長老教會也就是其中一個教派,但今日的URC仍然漸漸的沒落中,沒有信徒的禮拜堂四處存在,另外「愛爾蘭」、「北愛爾蘭」、「蘇格蘭」、「威爾斯」的教會也都非常沒落與衰退,特別四區的長老教會都是如此,只因他們不再積極傳福音、搶救靈魂。回顧當年宗教改革後的英國教會,當時改革、改變後,教會復興的現象已不復存在了,這提醒了我們什麼? 感恩、分享 今天一開始,我們所聽到的「拾荒老人」故事,我們再回顧蘇格蘭長老教會自由教會的迫切要去傳福音,當時更特別的是針對海外的未得之民,即靈魂未得救的人民這種特別異象與行動時,我們應該有更多的感謝,不是嗎? 最近我從新樓醫院院長劉啟擧分享時聽到:「156年前蘇格蘭馬雅各醫師,為台灣帶來第一個西醫醫院,及基督福音,我們除了感恩,但我們必須在156年後的這時,立志積極成為100年或150年以後,人們可以紀念的宣教異象與行動,我們不能在150年以後,仍然只有蘇格蘭馬雅各醫師的醫療傳道可紀念而已。 因此在今年宗教改革紀念日的這時,對前人的宣教與行動,除了應有更多的感恩獻上為祭,同時也提醒我們,不能如中會80週年~90週年10之間,在90週年感恩禮拜時,沒有任何的果子可獻上為祭,反而減少了2700人的信徒;今日我們站在這個改革紀念日特別時刻,即2021年10月31日宗教改革紀念日時,我們的教會可以留下什麼果子可以獻上為祭? 今年9月開拓嘉義榮美教會為傳福音的教會,絕對是我們可以獻上為祭的果子,它是嘉義中會十年宣教異象和行動的第一個果子,嘉義中會應有更多基督教會、基督門徒可以如此回應,而不是只停留在原點,甚至是退步沒落中,教會教勢中顯現沒兒童、沒青少年、沒青年的現況,英國教會的沒落衰退,應再提醒台灣教會應積極為傳福音「付出」「付代價」,不要如同十六世紀時期的教會,只流於教會內過信仰生活的教會,不然英國教會從舊的教制改革出來後,歷經幾世紀後,仍陷於老舊的我、老舊的教會,不想變、不想改革,導致教會不增長,而且兒童與青年流失或減少的現象極其嚴重,教會事工多,但得救的人卻少之又少,而且慢慢的年青一代越來越少,形成今日的沒落衰退。 與基督同享榮耀 再一個月,我就要從本會牧師的身分退休,回想牧會中許多上帝的恩典,就滿有述說不完的感恩,以保羅的處境,我也學到在傳福音的旅程中:「我靠主大大的喜樂,……無論在甚麼景況,都可以知足(只有知足,才會感恩。),我靠著那加給我力量的,凡事都能作。」(腓四:10~13)。 如果一個「拾荒者」可以付出、分享,那基督的大能,所塑造的新生命的基督門徒,怎能流於「不冷不熱」「不死不活」呢?如果今日的基督門徒或基督教會,沒能擁有傳福音的動力或異象、行動,那豈能與祂同享榮耀呢?從保羅的書信裡,我們又被提醒:「所以你們若真與基督一同復活,就當求在上面的事,那裡有基督坐在上帝的右邊。……基督是我們的生命,他顯現的時候,你們也要與他一同顯現在榮耀裡。」(西三:1~4),如果基督門徒、基督教會仍未意識到祂的心意,在意上面的事,即傳福音搶救靈魂,仍要過著「不冷不熱」的基督信仰生活,也就是不火熱或自以為火熱,而過著不願付出、分享的信仰生活,聖經說:「你既如溫水,也不冷也不熱,所以我必從我口中把你吐出去。」(啟三:16),一個感恩、分享的教會或基督門徒,最終將與基督同享榮耀。然而使徒保羅對基督教會與基督門徒的叮嚀是:「你們要恆切禱告,在此儆醒感恩。也要為我們禱告,求上帝給我們開傳道的門,能以講基督的奧祕(我為此被捆鎖),叫我按著所該說的話將這奧祕發明出來。」(西四: 2~4),這正是今日教會與基督門徒的信仰生活方向。 結語: 16世紀的宗教改革,不能只是歷史的足跡,它應是守傳統、不願改變的教會的提醒,上帝要人人得救,不願一人沉淪的心意未曾改變:「主所應許的尚未成就,有人以為他是耽延,其實不是耽延,乃是寬容你們,不願有一人沉淪,乃願人人都悔改。」(彼後三:9),但積極搶救靈魂的方式不斷更新,我們是否為得救恩而獻上感恩,求上帝賜予熱切的心志付出、分享上帝的救恩,搶救更多未得救的靈魂?

2021.10.30

主日

你們要恆切禱告,在此警醒感恩。

2023.06.07

主日

我保羅親筆問你們安。你們要記念我的捆鎖。願恩惠常與你們同在

2023.06.08

2023.08.19

主日

前言:(二 1-5) 一、生命的得著和活出生活的原則_____(二 6-7) 1. 個人生命的得著需要內在的_____ (二6a) 2. 生活外在的表現有賴恆切的_____ (二6b) 3. 反覆遵行 神的話語將使我們的_____ (二 7a) 4. 內在生命的豐盛和外在生活的經驗讓我們能常常_____ (二7b) 二、 _____為我們個人帶來向下生根的生命(二 8-23) 三、 _____為教會群體帶來向上建造的結果(三 1~四 6) 個人思想及小組討論題綱 1. 從今天的信息,我對「神的道」和「我的生活」,發現什麼新的關聯? 2. 這段日子我生活的狀況如何?和前一段日子比起來呢? 3. 從今天起,我要在哪一方面改進,讓我更能與基督同死同活?

2025.01.2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