主日
「洗禮」和「聖餐」是基督信仰的兩大重要儀式。「洗禮」是一生只需受一次洗。聖餐則是有聘牧的堂會一年至少要有6次,支會或無聘牧的教會擇一年至少2次。教會從起初便有守聖餐的習慣,使徒行傳記載,聖靈降臨後,彼得起身講道,約三千人信了主。爾後,信徒們恆心遵守使徒們的教訓,日日同心合意,在殿裡、家中,彼此交接、擘餅、祈禱,歡喜誠心地用飯。對初代教會而言,聖餐就是愛筵的一部份。雖然方式與現今有所不同,但都強調信徒相聚合一禱告的時刻。
保羅在哥林多前書教導「聖餐」的課題,是有關「聖餐」的最早文獻記載。歷世歷代的教會,在主持聖餐典禮時,也喜愛使用今天的這段經文,經文中,保羅清楚指出,聖餐是主耶穌在被賣那一夜,親自設立。「那一夜」,就是猶太人守逾越節的當晚。
一、耶穌被賣那一夜
那一夜發生的事,路加福音22:15記載著,耶穌對門徒們說:「我一直盼望在受難以前和你們一起吃這逾越節的晚餐Siadramadraamaku ku apaswalane kai ki akipakwalrianeli ku ataelreaneli numiane kane kai kwaubu ki Takilragavane ka lrisi.」。耶穌很清楚,那一晚將發生的事情,就是有宗教領袖、文士和祭司長們,密謀殺害耶穌,而且是藉著祂的門徒猶大來完成這件事;但耶穌仍吩咐門徒,照常預備要過這感恩的節日。
耶穌說:「我一直盼望」,和眾人共進晚餐,包括那即將出賣他的人猶大。與人同在,並且不分對象,一向都是耶穌的作風,所以祂和稅利、罪人在一起,而這正是耶穌來到世上的目的—拯救失喪的人。
在這最後的晚餐中,耶穌所說的話,為原本單純的杯和餅,賦予了新的意義,成為今日守聖餐的由來。耶穌說,這杯是用我的血所立的約,為你們流出來的。耶穌以杯裡的酒,代表他的生命—血,以此與人立下新約;餅代表他的身體,為人們捨去。耶穌清楚表明,要用自己的性命,與門徒們建立屬靈的關係,同時見證,上帝國在此刻臨到人間。這是耶穌用他的生命做出的信仰宣言。
聖餐最重要的意涵,就是「基督為世人的罪而死,用他的生命,帶來上帝的寬恕,使人與上帝之間有和好的關係,使人得著救恩,從罪惡中得蒙拯救。基督以自己的生命,鋪給人一條通往永生的道路。信徒吃餅、喝杯,則是表明了主的犧牲,同時等候他再來。
二、守聖餐的意義-紀念主
基督教應該是所有的宗教裡面,最強調「紀念」意義的,這詞有記得、提醒、懷念或回憶的意思。逾越節是以色列人紀念「上帝帶領以色列百姓出埃及」,整個事件提醒以色列人,祖先們曾在埃及為奴,蒙上帝恩典帶領離開,經紅海、過曠野,進入應許的迦南美地。遵守逾越節,是要紀念上帝的拯救恩典,要以色列後世子孫記住,上帝救他們脫離轄制,成為蒙應許的百姓。出埃及記第十二章裡寫道,要紀念這日,守為耶和華的節,作為世世代代的永遠定律。
同樣地,耶穌在被賣前,主持了逾越節的晚筵,吩咐門徒們,餅和酒代表他的身體和血,他要與人立新的約,門徒要記得,他們不再是罪的奴僕;耶穌已經用他的生命,替贖了一切的罪。靠著基督,他們可以脫離罪,得著新的生命,成為新造的人。若有人在耶穌基督裡,就是新造的人,舊事已過,一切都變成新的。聖餐典禮一個非常重要的意義,就是人與上帝重新立約,參與典禮的人正是表明,上帝是他的上帝,他要做上帝的百姓。上帝拯救人,而人願意被上帝所拯救。
當耶穌和門徒們共享筵席之後,他也同時改變了逾越節的晚餐,使它有了新的意義,就是「基督在人的生命中坐席」,吃喝時要紀念他。這新的宴席,是耶穌用寶血設立的新約,就是他願意與人同坐席、獻上自己的身體,為人付出生命的贖價,作挽回祭。而人也願意相信,基督能救贖人的生命,因此願意讓基督在生命中坐席,罪得赦免,與上帝和好,得著上帝的祝福。
三、守聖餐的態度
「紀念」也提醒我們,不僅需要記得過往的回憶,也要把過去應用於當下。換句話說,那夜門徒們和基督共同領受了聖餐,親身經歷了基督為人捨命,與基督建立了密切的關係。現在的信徒們守聖餐,除了回想那晚所發生的事,同時也紀念,現實生活中,耶穌仍與人同坐席,存在於信徒的生活和生命中。透過聖餐,信徒們再次與上帝立這生命的永恆之約。這約是超越時間和空間的限制。主耶穌說,他願意與人同坐席,無論人在怎樣的光景底下,上帝要與人建立親密的關係。
上帝要人的眼光不僅停留在那一晚,而是看見,那一夜正實際發生在信徒的生命中。杯或餅,代表著基督為人的捨命。每當手持餅和杯時,應當以一些時間,感謝上帝,因為未來仍有機會領受餅和杯。「獻上感恩」是守聖餐的態度。
保羅教導哥林多的信徒聖餐的意義,是因為當時哥林多教會守聖餐前有愛筵;但一些富裕的哥林多信徒,竟然自己先吃,沒有等候其他的兄姐到來再吃,有些人甚至喝得大醉,完全忘記了教會內仍有物質有缺乏的人,所以保羅斥責他們,同時提醒信徒,守愛餐時要彼此等待,因為愛筵是【彼此的分享】。
所以聖餐時一般會等全體會眾都領完,再一起領受,這是要信徒們彼此分享、等待。另一方面也可以解釋成:已受洗的信徒,要在禱告中紀念,等候那些尚未受洗、無法同領聖餐的人,願他們能早日受洗,與眾人同領聖餐,以感恩的心,在基督裡彼此分享、彼此等待。
透過聖餐,我們連結過去、現在和未來。在每次的聖餐典禮中,再次告白信仰。吃喝耶穌的肉和血時,信徒需要再次與主立約,表明願意做他的百姓,讓他在人生中作主。懇求上帝憐憫信徒,每次的聖餐不僅是紀念基督,生命中更有一顆悔改的心,也將愛與關懷分享給我們的弟兄姊妹,讓我們都願意進到基督的裡面。一起來禱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