✍️ 2022-01/12 讀經:民數記 第七章
✟受感的話語:
7:11 耶和華對摩西說:「眾首領為行奉獻壇的禮,要每天一個首領來獻供物。」
7:13 他的供物是:一個銀盤子,重一百三十舍客勒,一個銀碗,重七十舍客勒,都是按聖所的平,也都盛滿了調油的細麵作素祭;
7:14 一個金盂,重十舍客勒,盛滿了香;
7:15 一隻公牛犢,一隻公綿羊,一隻一歲的公羊羔作燔祭;
7:16 一隻公山羊作贖罪祭;
7:17 兩隻公牛,五隻公綿羊,五隻公山羊,五隻一歲的公羊羔作平安祭。這是亞米拿達兒子拿順的供物。
7:89 摩西進會幕要與耶和華說話的時候,聽見法櫃的施恩座以上、二基路伯中間有與他說話的聲音,就是耶和華與他說話。
✟受感的啟示:
耶和華對摩西說:「眾首領為行奉獻壇的禮,要每天一個首領來獻供物。」(民數記 7:11)接著,我們就看了連續12天所發生的事情…每天所獻上的銀盤子、銀碗,裝香的金盂、公牛犢、公綿羊、公山羊數目都是一樣的。
我們有沒有在心裡想過…為什麼神不用一次的經文帶過?然後只要寫上十二支派首領的名字;甚至只要用「同上」就可以完成這12天獻祭的過程?那是因為神看我們也是不一樣的,而是尊重每個人都是單獨的個體。
在獻祭的事情上沒有一件是馬虎,沒有一件是重複,每一件都要計算清楚,在上帝的眼中我們並沒有其他人的可以來代替;我們的事奉也是,沒有一件是重複的,我們的服事,神不會看為「同上」,我們每人的那一份都要拿到會幕前,神看每一份擺上都為重要。
十二個族長分十二天所獻的供物的格式、數目及用途全都一樣,但每個族長的每天獻祭都記載下來,神都記念…這些奉獻代表以色列民甘心的擺上,又為自己贖罪、為自己的平安感恩,燔祭代表自己完全的奉獻,素祭是代表甘心祭及感恩祭。
最後,摩西能進到會幕聽見耶和華與他說話,前面的四個步驟很重要:(1)立會幕 (2)恩膏會幕及所有器皿 (3)奉獻篷車和公牛 (4)十二日裡每日有一個族長奉獻;之後摩西就進會幕,神就與他說話,整個過程人人都參與、奉獻、也按神的順序。
✟禱告和回應:
親愛的主耶穌,謝謝祢教導我們如何獻上,討祢的喜悅。在末世中,教會與弟兄姊妹們就需要這樣愛祢、愛教會,不斷的擺上,每天輪流的獻上,讓祢更親密的與我們說話。
求神祝福我們的族長,神啊,祢要他們帶頭奉獻,求主幫助他們拋下貧窮的心態;祝福他們昌盛、讓他們的奉獻是越來越多,他們族系的奉獻也越來越多;求聖靈恩膏每一位小組長,讓我們與神立約,把自己分別為聖,全然奉獻。
我們所擺上每一份,相信神都使用、都會回應,最重要的是每個擺上都被神記念,願神祝福我們,帶領我們繼續往前行。這樣禱告是奉主耶穌得勝的名求,阿們!
【民數記 7:1-89】
|神同在的秘訣|
第89節記載,「摩西進會幕要與耶和華說話的時候,聽見法櫃的施恩座以上、二基路伯中間有與他說話的聲音,就是耶和華與他說話。」神與祂的百姓同在,向祂的百姓說話。從這章經文看見,教會得著神的同在,兩個很重要的條件:
一、事事有恩膏
第1節記載:「摩西立完了帳幕,就把帳幕用膏抹了,使它成聖,又把其中的器具和壇,並壇上的器具,都抹了,使它成聖。」摩西把一切會幕都用膏膏抹了。第10、84及88節都強調,要「用膏抹壇」。會幕有神同在乃因它是「用膏膏抹」的,是否我們在教會中一切的聖工都有聖靈的「膏抹」呢?還是我們只是靠人的智慧、人的辦法及人的努力呢?願聖靈天天膏抹我們的事奉,使我們的事奉滿有神的同在。
二、人人肯擺上
第2-3節記載,會幕用膏膏抹的當天,「以色列的眾首領,就是各族的族長,都來奉獻」;「他們把自己的供物送到耶和華面前」。第4節也記載,神曉諭摩西說:「你要收下這些,好作會幕的使用。」神的教會除了需要聖靈的恩膏之外,也需要神的百姓一起擺上,來建立榮耀的教會。
第10節之後,聖經記載每天一個支派的首領來奉獻供物,每個人都在會幕的建造上有份。當教會每個人都願意把自己所有的,奉獻給神時,神必定與這個教會同在。
從第12節之後,這裡的記載很特別。連續十二天,十二支派每天一個支派輪流來奉獻禮物給神。從這段經文的記載我們看見,每個支派獻的禮物都一模一樣,然而聖經卻不厭其煩的,重複記載每個支派所獻的禮物。神乃是要啟示我們,祂記念每一個人所擺上的,我們每個人所擺上的,祂都一一地記錄下來。
但顧每個神的教會都是「事事有恩膏,人人肯擺上」的教會。
◆回應:
主啊!我渴慕我們教會所做的每件事工都有祢的膏抹,若沒有祢的膏抹,只是一些徒然無益的活動而已。主啊!求祢指引我們的聖工,讓我們所做的合祢的心意,以致祢的膏抹能臨在我們的聖工中。
◆背經:
摩西立完了帳幕,就把帳幕用膏抹了,使它成聖,又把其中的器具和壇,並壇上的器具,都抹了,使它成聖。(民數記 7:1)
【出處】https://www.tpehoc.org.tw/2023/10/07/num-day7
【經文】民數記7章1~89節
獻禮物除了表示感恩,也確立了事奉神的祭司是由各族供養的定例。弟兄姐妹,一方面,我們這些蒙神極大恩典的人,也當這樣敬奉在我們中間勞苦牧養的主僕;另一方面,我們這些蒙神恩召,在主前服事主、傳福音牧養群羊的牧者,要學習保羅的心志:「但這權柄我全沒有用過。我寫這話,並非要你們這樣待我,因為我寧可死,也不叫人使我所誇的(傳福音)落了空。」(參林前九15)不論被服事或服事人的,讓我們都對準會幕中坐寶座的父神,存蒙恩、知恩、感恩、報恩的心志,將自己獻上當作供物。
「摩西立完了帳幕,就把帳幕用膏抹了,使它成聖。」這帳幕和其中的器具不再與世俗的功用相同,因它們已被膏抹而被分別為聖,成為了脫離卑賤的聖潔器皿(參提後二21),專為著至聖所,為著約櫃―神的居所使用。巴不得每一個主用寶血重價買贖回來的人,都受聖靈的膏抹,分別為聖,甘心獻上自己為供物。「那在基督裡堅固我們和你們,並且膏我們的就是神。祂又用印印了我們,並賜聖靈在我們心裡作憑據。」(參林後一21~22)
「摩西進會幕要與耶和華說話的時候,聽見法櫃的施恩座以上,二基路伯中間有與他說話的聲音,就是耶和華與他說話。」(參89節)本章中,我們看到12支派的領袖獻上了許多的禮物給神,使得神的心喜悅,叫摩西得進到祂施恩座前與祂交談,和祂相通。但事實並非如此,「撒母耳說:耶和華喜悅燔祭和平安祭,豈如喜悅人聽從祂的話呢?聽命勝於獻祭,順從勝於公羊的脂油。」(參撒上十五22)因此求主叫我們明白,不是禮物的本身使神喜悅,而是獻上禮物的人―我們的心和態度才能叫神的心喜悅滿足。
【回應】
主啊!我甘心將自己獻上,當作活祭,遵行祢的旨意而活。
【禱讀】撒母耳記上15章22節
撒母耳說:「耶和華喜悅燔祭和平安祭,豈如喜悅人聽從祂的話呢?聽命勝於獻祭;順從勝於公羊的脂油。」
敬拜詩歌:萬福源頭 (中文) (讚美 002)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Qy85IAWenIs
一、安靜:耶和華啊!祢卻是我周圍的盾牌,是我的榮耀,是使我抬起頭來的。
二、讀經:民數記 6:22-7:89
1. 重點說明
本段祭司的祝福禱告,用詩歌體寫成詞句優美,內容精緻,是舊約的精品。它承前啟後連接前往應許之地的預備工作,神願祂的子民帶著祂的應許出發。這段祝福三次重覆耶和華的名字,強調祂是一切福氣的源頭,是那位要賜福的主(v.27)。「祂的臉光照」與「仰臉」,生動描繪出神是光,並以笑臉關注、看顧祂的百姓。原文詩一句比一句長,祝福也越加豐富,平安一詞達到高峰。
2. 鑰節:願耶和華賜福給你,保護你。(民 6:24)
三、默想:
■耶和華以甚麼方式祝福祂的子民?(v.22-v.23)
■耶和華的祝福有哪些?(v.24-v.26)
■這段「大祭司的禱告」讓我感受到耶和華是一位怎檥的神?我的生命曾經經歷過哪些神的恩福?我當以甚麼樣的態度來領受及數算神的恩典?
四、禱告:主啊,謝謝祢樂於賜福給我,保護我,以臉光照我,施恩典、賜平安給我,也幫助我懂得如何為別人祝福。阿們!
五、安息:與主交談後,靜止在神之內,並在神的愛中安息,讓神的愛變化我們的生命。
六、記錄:
今日讀經進度:民數記 6:22-7:89
閱讀: 馬太福音5章14-16節 | 全年讀經進度: 民數記7-8章;馬可福音4章21-41節
你們的光也當這樣照在人前,叫他們看見你們的好行為,便將榮耀歸給你們在天上的父。—馬太福音5章16節
當我和丈夫準備搬往美國另一端的州屬時,我希望仍能與成年的兒子們保持聯繫。我找到一份特別的禮物,是能透過網路而遠程啟動的友誼燈。我為自己及兒子們各買了一盞燈並告訴他們,當我觸摸我的燈座時,他們的燈也會同時亮起,閃亮的燈光代表我的愛與恆切的禱告。無論我們距離有多遠,他們只要輕觸燈座,我的燈也會亮起來。儘管我們知道,沒有任何事物能取代我們親密的相處時光,但每當這些燈被點亮時,就能得著鼓勵,因為知道有人愛我們並為我們禱告。
藉著聖靈的大能,上帝的兒女都有特權成為照亮這世界的光。上帝要我們的生命如同光芒四射的燈塔,反映出祂永恆的盼望及無條件的愛。當我們因主耶穌的名,與人分享福音或服事他人時,就成為耀眼的聚光燈及活生生的見證。每個善意的舉動、親切的笑容、溫柔的鼓勵和真誠的禱告,都會散發光彩,使人記起上帝的信實,以及祂那無條件、能改變生命的愛(馬太福音5章14-16節)。
無論上帝領我們往何處去,無論我們以何種方式服事祂,祂都能藉著我們去幫助別人,反映祂的榮光。期盼當上帝藉著聖靈賜下真光時,我們能反映祂同在的榮光與慈愛。
本週你如何為基督發光,主動向身邊的人表達祂的愛?
當你服事非信徒時,你會如何彰顯上帝的愛?
慈愛的天父,求祢以祢完全的真理和愛來激勵我,
使我無論往何處去,都能因愛祢、愛人來反映祢的榮光。
作者: é„§æ›¸çª | 其他作者
靈糧透視
新約聖經用許多比喻來描述耶穌的信徒,例如:羊(約翰福音10章27節);多結果子的枝子(15章5節);使者(哥林多後書5章20節);士兵、運動員和農夫(提摩太後書2章3、5-6節);活石(彼得前書2章5節)。在馬太福音5章13-16節,耶穌以兩種常見的事物——鹽和光,來說明基督徒對周圍的人應具有的影響力。鹽是防腐劑、調味品,也會讓人感到乾渴。作為基督徒,我們要將有保存作用和帶來喜樂的鹽,帶進這個平淡、乏味,甚至漸漸腐朽的世界。燈發出的亮光,使人能夠看見周遭的事物,並能指引方向。人必須將燈放在明顯的位置,才能使光產生果效。在這個因罪惡而陷入黑暗的世界裡,我們要成為光,讓人看到救恩的盼望。
沈啟智(特約作者)